
谓曲解法律条文以议罪。《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九年》:“既而曲议犹不止。” 胡三省 注:“谓曲法而议。”
“曲议”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曲解法律条文以议罪,即通过故意歪曲法律条文来定罪或讨论罪行。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由“曲”(歪曲、不公正)和“议”(议论、定罪)组成,指在司法或讨论中违背法律本意,通过不合理的解释来达成特定目的的行为。
出处与例证
该词最早见于《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九年》的记载:“既而曲议犹不止。” 宋代史学家胡三省对此注释为“谓曲法而议”,进一步强调其“违背法律本意而议罪”的特点。
注音与拼音
现代使用情况
该词属于古代法律术语,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相关学术讨论中。其近义词可包括“枉法”“曲解”等,但需注意具体语境差异。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法律术语或相关历史案例,可参考《资治通鉴》等史籍原文。
《曲议》是一个汉字词,意思是就某个问题或事情发表意见、议论时,采取曲折、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方式主要为避免直接面对问题或事情,以免引起争议或不必要的麻烦。
《曲议》的部首是曰(日字旁),拆分后构成的字形为:
曲(10画):曰(4画) + 十(2画)
议(15画):言(7画) + 义(3画) + 讠(5画)
《曲议》这个词源于古代汉字演变而来,其中的“曲”字表示弯曲、迂回,而“议”字则表示意见、说话。繁体字为「曲議」。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对于《曲议》这个词,古时候的写法为「曲議」,与现代汉字略有差异。
1. 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非常复杂,总是喜欢用《曲议》的方式来表达。
2. 她常常采用《曲议》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
3. 在这个敏感的地区,人们更倾向于以《曲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
组词:表里如一、旁敲侧击、绕圈子、拐弯抹角
近义词:迂回、曲折、间接
反义词:正言直谏、直言不讳、直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