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默守静的意思、恭默守静的详细解释
恭默守静的解释
默:沉默;守:遵守,保持。恭恭敬敬地沉默,不讲话,保持肃静。
词语分解
- 恭默的解释 庄敬而沉静寡言。《书·说命上》:“恭默思道。” 夏僎 解:“恭敬渊默,沉思治道。”《三国志·蜀志·刘巴传》:“又自以归附非素,惧见猜嫌,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 唐 白居易 《议释教策》:
- 守静的解释 保持清静,无所企求。语出《老子》:“致虚极,守静篤。” 河上公 注:“守清静,行篤厚。”《后汉书·羊续传》:“﹝ 羊续 ﹞坐党事,禁錮十餘年,幽居守静。”《晋书·王湛传》:“﹝ 王湛 ﹞遭父丧,居於墓
网络扩展解释
“恭默守静”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词义解析
- 字面释义:
“恭”指恭敬,“默”指沉默,“守”指保持,“静”指肃静。整体意为恭敬地保持沉默,不随意发言,维持肃穆状态。
- 核心内涵:
强调一种克制、内敛的处世态度,常用于形容人在特定场合下谨言慎行,以礼节约束自身言行。
二、出处与背景
- 历史来源:
出自《三国志·蜀书·刘巴传》:“又自以归付非素,惧见猜嫌,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
此处描述刘巴因身份特殊(原为曹操部下,后归附刘备),为避免猜忌而选择沉默寡言、谨慎行事。
三、语法与用法
- 语法功能:
作谓语或定语,用于描述人的神态或行为,如“他始终恭默守静”。
- 适用场景:
多用于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表达对礼仪的遵从或性格的沉稳,也可暗含因环境压力而被迫保持沉默的状态。
四、例句参考
- 历史用例:
刘巴归附刘备后,“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三国志》)。
- 现代延伸:
如:“他在会议上恭默守静,只专注记录,不轻易发表意见。”
五、补充说明
- 近义词:沉默寡言、谨言慎行、缄口不言()。
- 反义词:高谈阔论、口若悬河、锋芒毕露。
此成语不仅反映古代士人的处世哲学,也适用于现代人际交往中需保持低调、避免冒进的场景。
网络扩展解释二
恭默守静-词义解释
《恭默守静》是一个固定搭配的词语,含义为遵守守则、保持沉默和内心平静的一种态度。
拆分部首和笔画
恭:部首心,笔画8。
默:部首黑,笔画11。
守:部首宀,笔画6。
静:部首青,笔画8。
来源和繁体
《恭默守静》这个词源自中华文化传统,它强调了在特定的场合下要保持恭敬、谦虚的态度,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沉默。在古代,人们特别强调个人修养和礼仪,这种态度也被写入了许多经典著作中。
在繁体字中,“恭默守静”的写法为「恭默守靜」。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存在一些差异。古时候的“恭默守静”分别写作“恭默守靜”,其中的“守”字有时也会写作“守”。
例句
1. 在社交场合,我们应该恭默守静,不宜过于张扬。
2. 在冥想时,我会恭默守静,专注于内心的宁静。
组词
1. 恭敬: 表示尊敬、谦虚的态度。
2. 默默: 表示默默不作声、不张扬的状态。
3. 守信: 表示坚守诺言、保持信任的行为。
4. 静心: 表示安静冷静地思考、专注于一件事情。
近义词
1. 恭敬、恭顺:表示尊敬、遵从。
2. 默默、寡言:表示不爱说话、不善表达。
3. 守礼、守规:表示遵守礼仪、守纪律。
4. 静谧、宁静:表示平静、安静。
反义词
1. 不恭、轻率:表示不尊重、不认真。
2. 大声、张扬:表示快乐、夸张的表现。
3. 违规、破坏:表示不遵循规则、毁坏秩序。
4. 喧闹、吵嚷:表示吵闹、不安静。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