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默守静的意思、恭默守静的详细解释
恭默守静的解释
默:沉默;守:遵守,保持。恭恭敬敬地沉默,不讲话,保持肃静。
词语分解
- 恭默的解释 庄敬而沉静寡言。《书·说命上》:“恭默思道。” 夏僎 解:“恭敬渊默,沉思治道。”《三国志·蜀志·刘巴传》:“又自以归附非素,惧见猜嫌,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 唐 白居易 《议释教策》:
- 守静的解释 保持清静,无所企求。语出《老子》:“致虚极,守静篤。” 河上公 注:“守清静,行篤厚。”《后汉书·羊续传》:“﹝ 羊续 ﹞坐党事,禁錮十餘年,幽居守静。”《晋书·王湛传》:“﹝ 王湛 ﹞遭父丧,居於墓
专业解析
“恭默守静”是一个汉语成语,由“恭默”与“守静”两部分构成,其核心含义指人在言行举止中保持恭敬、静默的态度,注重内在修养与外在礼仪的和谐统一。以下分三方面解析:
-
词义溯源
“恭默”出自《礼记·曲礼》中“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引申为在不同场合保持相称的肃穆态度;而“守静”源自道家思想,《道德经》第十六章提出“致虚极,守静笃”,强调摒除杂念、回归本真。两者结合后,既包含儒家对礼仪的尊重,又蕴含道家对心性的修持。
-
现代语义
当代《汉语成语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18年修订版)将其定义为:“形容人谦逊有礼,沉默寡言而不失庄重,多用于褒扬沉稳内敛的品格。”该词常用于描述在复杂环境中能克制情绪、专注自省的行为特质,例如:“他在会议上恭默守静,却以精准见解赢得尊重。”
-
文化关联
此成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慎独”“主敬立诚”等思想一脉相承。清代学者曾国藩在《冰鉴》中提到“静若含珠,动若木发”,即以静态修养作为动态应对的基础,与“恭默守静”的处世哲学形成呼应。
网络扩展解释
“恭默守静”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词义解析
- 字面释义:
“恭”指恭敬,“默”指沉默,“守”指保持,“静”指肃静。整体意为恭敬地保持沉默,不随意发言,维持肃穆状态。
- 核心内涵:
强调一种克制、内敛的处世态度,常用于形容人在特定场合下谨言慎行,以礼节约束自身言行。
二、出处与背景
- 历史来源:
出自《三国志·蜀书·刘巴传》:“又自以归付非素,惧见猜嫌,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
此处描述刘巴因身份特殊(原为曹操部下,后归附刘备),为避免猜忌而选择沉默寡言、谨慎行事。
三、语法与用法
- 语法功能:
作谓语或定语,用于描述人的神态或行为,如“他始终恭默守静”。
- 适用场景:
多用于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表达对礼仪的遵从或性格的沉稳,也可暗含因环境压力而被迫保持沉默的状态。
四、例句参考
- 历史用例:
刘巴归附刘备后,“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三国志》)。
- 现代延伸:
如:“他在会议上恭默守静,只专注记录,不轻易发表意见。”
五、补充说明
- 近义词:沉默寡言、谨言慎行、缄口不言()。
- 反义词:高谈阔论、口若悬河、锋芒毕露。
此成语不仅反映古代士人的处世哲学,也适用于现代人际交往中需保持低调、避免冒进的场景。
别人正在浏览...
八斗之才八面圆通碧玉椽不谋嘈嘈切切昌华苑倡伶常律鄽郭成夜大冯君大伙儿大年三十电荷钝态附骥岗警公有关决鳏民菇芦哈密瓜家缘接竈辑里丝浸溺吉物既以扩印笠冠簑袂龙景蜜囊莫可名状暖溶溶平晓贫下中农破罢青蛙认赔日魂沈逊石菑守持刷涤双月刊宿因堂札滔漭填街塞巷讬言巍岑温屯蜗行无名孽火五怸相视失色仙姝鸮鸣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