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仓的意思、常平仓的详细解释
常平仓的解释
古代为调节米价而设置的一种仓廪。 汉宣帝 时 耿寿昌 首先倡建,以谷贱时用较高价籴入,谷贵时减价粜出,平衡米价而名。《汉书·食货志上》:“时大司农中丞 耿寿昌 以善为算能商功利得幸於上……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穀贱时增其贾而糴,以利农,穀贵时减贾而糶,名曰‘常平仓’。民便之。”参阅《文献通考·常平义仓租税》。
词语分解
- 常的解释 常 á 长久,经久不变:常数。常量(亦称“恒量”)。常项。常任。常年。常驻。常住。常备不懈。 时时,不只一次:常常。常客。时常。经常。 普通的,一般的:常识。常务。常规。常情。常人。平常。反常。 姓。
- 平仓的解释 期货交易中客户在买进或卖出一个期货合同后,在交割期前卖出或买回一个期货合同以结清其买卖金额的行为。平仓后的差额即为盈余或亏损。
网络扩展解释
常平仓是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而设置的官方粮仓制度,其核心作用是通过经济手段平衡粮食市场。以下是详细解释:
1.定义与功能
常平仓通过“丰年收购、荒年放粮”的机制运作:粮价低时由政府高价收购储存,粮价高涨时则低价出售,以此平抑市场波动。这一制度既避免“谷贱伤农”(低价损害农民利益),又防止“谷贵伤民”(高价加重百姓负担),同时兼具救灾功能。
2.历史起源与发展
- 战国时期:李悝提出“平籴法”,可视为常平仓思想的雏形。
- 西汉正式创立:汉宣帝时期(约公元前54年),耿寿昌首次建立常平仓制度,明确“谷贱增价收储,谷贵减价出售”的原则。
- 清代完善:康熙年间规定州县按规模存粮(大县1万石、中县8000石、小县6000石),并细化了“春夏出粜、秋冬籴还”的操作流程。
3.实际应用案例
- 仓储管理:以清代湖南为例,常平仓在青黄不接时平价放粮,灾年则无偿救济灾民。
- 实物遗存:河北蔚县常平仓始建于明朝永乐元年,沿用至现代,2011年被认证为“沿用至今年代最久的仓库”。
4.与其他仓储制度的区别
常平仓为官办(国家管理),区别于民间互助的义仓和社仓。后者多由地方士绅或村民自发组织,规模较小且以社区救济为主。
如需了解更详细的历史沿革或地域案例,可查阅《汉书·食货志》《湖南通志》等文献,或中标注的权威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常平仓》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一个古代的财政政策,用于稳定国家经济。它指的是国家政府在粮食丰收时将多余的粮食收购储存起来,以供将来在粮食供应不足时进行调配和支援。
拆分部首和笔画:
- 拆分部首:常(巾)平(平)仓(口)
- 笔画:常(5画)平(5画)仓(7画)
来源:
《常平仓》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的北宋政府采取了常平仓政策,来确保国家在粮食丰歉之间的稳定供应。这个词汇逐渐流传至今,成为一个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词汇。
繁体:
《常平倉》
古时候汉字写法:
《常平倉》
例句:
- 国家政府通过实施常平仓政策,稳定了粮食市场。
- 历史上的常平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组词:
- 常量
- 常年
- 平衡
- 仓库
- 仓储
近义词:平仓、民仓
反义词:断粮、亏空
别人正在浏览...
百虑攒心保任背临陂阤便好做穇子逞博充摄词庭从祖昆弟洞学二宫福字履纲运赫然而怒闳豁皇告秽渍荆歌惊澜锦官城鸡谈酒罂局蹴空际连底冻利达糲藿涖阼龙舰卖舌买务旻序磨难闹嚷蔫头蔫脑弄性尚气颇辟峭崄麒麟画箐峒覃及确指人头税散文诗神奔深目沈泥霜旦四节随口胡诌碳水化合物铁釺望视万叶集烓竈五黄六月误期蟹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