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onze drum] 中国古代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乐器,由用作炊具的铜釜发展而成,用铜铸造。也指铜制军鼓
(1).铜身铜面的鼓和铜身皮面的鼓的总称。形制多种,用法各异。 商 至 春秋 铜鼓。有两种:一种是横置的两面鼓,鼓面为素面或铸成类似鳄鱼皮的花纹,鼓身上部铸瓷枕形或铸双鸟,是 商 代器。另一种是筒状的一面鼓,底中空,全身饰蟠虺纹,是 春秋 时代的 秦 器。
(2).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所使用的乐器。俗称“诸葛鼓”。筒状,底中空。鼓面光体有角;有的鼓面上铸出日光、青蛙、牛、马等形象,鼓身全部饰有几何形和人与动物的写生图像。今为 僮 、 布依 、 傣 、 侗 、 水 、 苗 、 瑶 等族民间珍藏,是节日和宗教活动中的重要乐器。《后汉书·马援传》:“ 援 好骑,善别名马,於 交趾 得 骆越 铜鼓,乃铸为马式。”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器》:“铜鼓,古蛮人所用。南边土中时有掘得者,相传为 马伏波 所遗,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满鼓皆细花纹,极工緻。四角有小蟾蜍。两人舁行,以手拊之,声全似鞞鼓。”
(3).西域打击乐器。《新唐书·礼乐志十一》:“《天竺伎》,有铜鼓、羯鼓、都曇鼓、毛员鼓。”
(4).现代铜管乐队配置的打击乐器。铜身皮面。俗称“洋鼓”。 茅盾 《子夜》一:“风吹来外滩公园里的音乐,却只有那炒豆似的铜鼓声最分明。”
铜鼓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青铜打击乐器,兼具礼器、军器、炊具等多重功能,其文化内涵丰富,历史脉络清晰。
铜鼓是由炊具铜釜演变而来,用青铜铸造的打击乐器。最早的铜鼓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云南地区的濮人首创,后传播至滇池、两广及东南亚等地。
铜鼓被誉为“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记录了冶铸技术、艺术审美及族群历史,并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如流传至越南、泰国等地)。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博物馆馆藏资料(如、5、6等来源)。
《铜鼓》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是指用铜制造的鼓。
拆分《铜鼓》这个词的部首是金和音。
它的总笔画数为12画,其中《铜》的笔画数为10画,而《鼓》的笔画数为9画。
《铜鼓》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古代,鼓是一种既有军事用途,又有礼仪意义的乐器,而用铜制造的鼓具有更加悦耳的音质,所以被称为“铜鼓”。
在繁体字中,词语《铜鼓》的写法为 「銅鼓」。
在古代汉字反映了一定的历史演变和字形变化。根据古代汉字的记录,词语《铜鼓》的古时候写法为「銅鼓」。
1. 场上的鼓声激昂,如同骁勇的铜鼓士兵。
2. 在古代,铜鼓常被用于庆典和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铜鼓》相关的组词:铜钢、铜器、铜铃、鼓声。
近义词:铜制鼓。
没有明显的反义词。
闇陋般般件件背熟镳宫笔簪沉闷储精丛委跌脚捶胸踱走方面奉勑封神演义负流浮谭甘旨肥浓皋壤割驩国技姑苏黄埔军校黄梢交刃假植稽疑绝缘体拘墟之见看冷破老患雷丸连独岭徼靺韐漂麦琵琶别弄恰巧青首起请裙布荆钗少尹十王宅实习生水云居悚跂索望坦白跳出苕颖铜驼陌吞鸟托灵徒有其名妄尘而拜惟桑汙坳无当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五月飞霜谢傅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