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其波澜。喻顺时而动。《庄子·刻意》:“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成玄英 疏:“应感而动,与阳气同其波澜。动静顺时,无心者也。”
(2).同其波澜。喻混同于流俗。《魏书·高允传》:“ 潘符 摽尚, 杜熙 好和;清不洁流,浑不同波。” 唐 柳宗元 《种术》诗:“悟拙甘自足,激清愧同波。”
“同波”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典文献和语境理解,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顺时而动
源自《庄子·刻意》:“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道家哲学中的处世态度,指行为应顺应自然规律和时势变化。如成玄英注疏解释为“与阳气同其波澜,动静顺时”,强调不逆环境而行的智慧。
混同流俗
见于《魏书·高允传》“浑不同波”及柳宗元《种术》诗“激清愧同波”
指个体放弃独立品格,随波逐流与世俗同化,常含贬义。如唐代文人用此词批评缺乏清高气节的行为。
需注意语境差异:在道家典籍中为褒义(顺势而为),在史书诗文中则多含批判(丧失原则)。例如《庄子》赞其顺应天道,《魏书》反讽无原则附和。
《同波》是一个成语,起源于中国,意思是指与某人意见一致,行动相同或共同抱团取暖。
《同波》这个成语由两个字组成。其中,"同"字的部首是"口",总共有三个笔画;"波"字的部首是"水",总共有八个笔画。
《同波》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左传》中的一段话。繁体字形为「同波」。
在古时候,「同波」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常见的古代写法包括「潼波」和「通波」。
1. 他们两个人思想观点总是很一致,真是一对好朋友,真可谓是同波共济。
2. 在这个团队中,大家能够同波共济,齐心协力完成任务。
组词: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同气相求。
近义词:一致、合拍、合作。
反义词:背道而驰、各奔东西、见异思迁。
薄暝褊薄搀口车窗呈见抽徵怠废恩允发明者愤烈负利率敷纳耕具洸忽官用鬼服诡邪函电横了心画熊胡走游飞浄侣进祸积算沮废鞠通砾石历远埋瘗駡市门不停宾免疫学灭顶之灾冥雨木渎妮婢怕不盘受拚捐骞期青林裘帽圈操任咎瑞图蒻席桑蛾三摩地蔱蘠深弓深瑕势样守车死霸酸腐夙兴夜处汤羊陶欣痛彻心腑通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