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禾苗害虫蠈的别名。 清 袁枚 《随园随笔·物而人名》:“螳螂名‘不过’,蠈名‘常不肯’,俱奇。”
“常不肯”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需结合文献资料解析:
一、基本词义 指禾苗害虫“蠈”(zéi)的别名,属于古代农业害虫的特定称谓。该词最早见于清代袁枚《随园随笔·物而人名》,书中记载:“螳螂名‘不过’,蠈名‘常不肯’,俱奇。”
二、词源特点 该词属于古代“物而人名”现象,即用拟人化方式为动植物命名。类似案例还有螳螂被称为“不过”(形容其捕猎时前臂高举不轻易放下的特性)。
三、常见误解说明 需注意与成语“常不肯”区分:部分网络资料(如)误将其解释为“经常不愿意做某事”,实为现代误读。古籍中该词仅作为特定害虫名称使用。
建议:如需研究古代农学或文献学,可查阅《说文解字》《尔雅》等工具书,或《中国昆虫学史》等专著获取更系统信息。
常不肯是一个常见的成语,表示一个人经常不愿意或不肯做某件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个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字形、古时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常不肯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经常拒绝或不愿意去做某件事情。它强调的是这种态度的习惯性和频繁性。
常不肯的拆分部首依次是“彳、心、月、肉”,总共有9个笔画。
常不肯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孟子·滕文公下》:“滕文公常不肯为齐辅也”,意思是滕文公经常不愿意辅佐齐国。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使用。
常不肯的繁体字形为「常不肯」。
古时候,常不肯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以「彳、心、月、肉」为构字部分。
他常不肯参加我们的聚会,总是找各种借口。
常常、不愿、不肯、不想、经常
常态度、拒绝、抗拒、反对、不从、多不
常愿意、常乐意、常愿、常可以、常同意
挨板子遍览弊蠹诐邪不足数畅见尺笺穿接出玖村务代售觝触抵言耳识费役封蔽風勵分蘖割酒割宅共兜刮目相看嬀女鬼宿韩卢逐逡横急荷衣回阳货柜惎悔缉林林浸薰积日累岁济世救人寄似絶伎口脗牢切了乌船练简猎酒命脉喷池盆浴屁雌寡淡取煖任姒山樊省观石棉水月灯泝述夙兴夜寐殄废头牛顽鄙尾期下工校卫西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