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暑,消暑。 宋 王禹偁 《四皓庙》诗之一:“或依堦下树,陶暑解马鞍。或借庙前水,乘秋把鱼竿。”
“陶暑”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其含义和用法主要如下:
陶暑(táo shǔ)指解暑、消暑,即通过某种方式缓解或消除夏季的炎热感。该词由“陶”(意为陶冶、调节)和“暑”(炎热)组合而成,强调对暑气的调和与缓解。
宋代王禹偁《四皓庙》诗之一:
“或依堦下树,陶暑解马鞍。或借庙前水,乘秋把鱼竿。”
此句描述在树下乘凉解暑的情景。
唐代皎然《奉和陆使君长源水堂纳凉效曹刘体》:
“柳家陶暑亭,意远不可齐。”
以“陶暑亭”指代消暑的亭台,体现古人避暑的生活方式。
宋代韩琦《七夕同末伏会众春园》:
“七夕今同末伏辰,方塘陶暑集珍群。”
描述在池塘边集会消暑的场景。
该词未被现代汉语词典广泛收录,属于生僻古语,研究古典文学或历史时可能偶见。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四皓庙》等原典或专业古籍注解。
《陶暑》是一个成语,表示在夏天享受清凉和逸乐。它由两个汉字组成,具体含义涵盖了夏季休闲、快乐和愉悦。
《陶暑》可以拆分为“阝”和“日”两个部首,表示与山相关和与太阳相关的意义。其中,“陶”字共有8个笔画,“暑”字共有12个笔画。
《陶暑》的繁体字写作“陶書”,而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同样用“陶書”来表示这个成语。
1. 夏日午后,我们一家人坐在凉爽的树荫下,真是陶暑的享受。
2. 在夜晚,河边的微风轻轻拂过我的脸庞,带来一阵陶暑的感觉。
组词:陶醉、陶冶、暑气、酷暑、盛夏。
近义词:不同寻常、快乐逍遥、清凉惬意。
反义词:寒冷、冬季、忧伤、痛苦。
拜拜败军之将扁担社驳龙仪同伯仲之间不食周粟财产禅院抽薹穿墙出放春谷词题摧陷廓清倒颠德隆望尊恩府繁囿福利经济学讣纸河皷鸿踪花好月圆潢洿幻像佳眷箭穿雁嘴警视靳啬鸡谈枯蝉奎宿磊佹邻长灵骨矑老莽鲁母舌尼犍罄悬屈蠖日火散收神禹碑示儆市头婆识有霜月疏屦说寡嘴缌功厮够俗夫探测饕淫天池通括同壤象军箫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