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暑,消暑。 宋 王禹偁 《四皓廟》詩之一:“或依堦下樹,陶暑解馬鞍。或借廟前水,乘秋把魚竿。”
“陶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和用法主要如下:
陶暑(táo shǔ)指解暑、消暑,即通過某種方式緩解或消除夏季的炎熱感。該詞由“陶”(意為陶冶、調節)和“暑”(炎熱)組合而成,強調對暑氣的調和與緩解。
宋代王禹偁《四皓廟》詩之一:
“或依堦下樹,陶暑解馬鞍。或借廟前水,乘秋把魚竿。”
此句描述在樹下乘涼解暑的情景。
唐代皎然《奉和陸使君長源水堂納涼效曹劉體》:
“柳家陶暑亭,意遠不可齊。”
以“陶暑亭”指代消暑的亭台,體現古人避暑的生活方式。
宋代韓琦《七夕同末伏會衆春園》:
“七夕今同末伏辰,方塘陶暑集珍群。”
描述在池塘邊集會消暑的場景。
該詞未被現代漢語詞典廣泛收錄,屬于生僻古語,研究古典文學或曆史時可能偶見。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四皓廟》等原典或專業古籍注解。
《陶暑》是一個成語,表示在夏天享受清涼和逸樂。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具體含義涵蓋了夏季休閑、快樂和愉悅。
《陶暑》可以拆分為“阝”和“日”兩個部首,表示與山相關和與太陽相關的意義。其中,“陶”字共有8個筆畫,“暑”字共有12個筆畫。
《陶暑》的繁體字寫作“陶書”,而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同樣用“陶書”來表示這個成語。
1. 夏日午後,我們一家人坐在涼爽的樹蔭下,真是陶暑的享受。
2. 在夜晚,河邊的微風輕輕拂過我的臉龐,帶來一陣陶暑的感覺。
組詞:陶醉、陶冶、暑氣、酷暑、盛夏。
近義詞:不同尋常、快樂逍遙、清涼惬意。
反義詞:寒冷、冬季、憂傷、痛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