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英词典

挽联英文解释翻译、挽联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elegiac couplet

相关词条:

1.funeralscroll  

分词翻译:

挽的英语翻译:

coil up; draw; lament sb.'s death; link; pull; roll up

联的英语翻译:

couplet; join; unite
【医】 sym-; syn-

专业解析

挽联(wǎn lián)是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用于悼念逝者的特殊文体,指成对悬挂于灵堂、追悼会或墓前的对联。其核心特点是通过对仗工整、韵律协调的文字,表达对逝者的哀思、颂扬其品德或总结其生平。从汉英词典角度可作如下解析:


一、定义与形式

  1. 汉语定义

    挽联是由上下两联组成的对偶句,需符合对联的平仄、对仗要求,内容紧扣逝者身份、事迹或精神。常见悬挂于丧礼场所,是中华丧葬文化的重要载体。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2. 英语对应译释

    英文常译为"elegiac couplet" 或"funeral couplet",强调其"哀悼性"(elegiac)与"对句形式"(couplet)的双重属性。部分词典补充释义为:

    "A pair of scrolls containing poetic lines composed in memory of the deceased, typically displayed during Chinese funeral ceremonies."

    来源:《中华汉英大词典》(上卷),陆谷孙主编


二、文化内涵与功能

  1. 情感表达载体

    挽联以凝练文字寄托哀思,如"音容宛在,德泽长存",既抒发缅怀之情,亦肯定逝者精神永存。其内容需符合"哀而不伤"的传统美学原则。

    来源: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丧葬礼仪研究》

  2. 社会伦理象征

    作为儒家"慎终追远"思想的实践,挽联体现生者对逝者的尊重,兼具社会教化功能。例如表彰忠孝节义的联文,强化传统道德价值观。

    来源:《中华礼仪民俗辞典》,中华书局


三、使用规范与例文

  1. 创作要求

    • 内容:上联追忆生平,下联抒发哀悼,末字仄起平收。
    • 书写:多用白纸黑字或蓝纸白字,忌用红色。
    • 悬挂:上联居右(面对灵堂),下联居左。

      来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丧葬习俗

  2. 经典范例

    蔡元培悼梁启超挽联:

    上联: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

    下联:宣传欧化,不因南海让当仁

    (注:松坡指蔡锷,南海指康有为)

    来源:《民国名联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


四、跨文化对比

英语文化中近似挽联功能的文本为墓志铭(epitaph),但后者刻于墓碑且多为散文句式。而挽联的仪式性、对仗性及即时创作特点,凸显了中国语言艺术的独特性。

来源: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Chinese Ritual Culture"

网络扩展解释

挽联是哀悼逝者、用于治丧祭祀的专用对联,其核心含义与特点可从以下五方面综合阐述:

一、定义与起源

挽联又称哀挽联,起源于北宋时期,最早见于《石林燕话》记载的苏子容悼韩康公诗句。它通过文学形式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兼具哀悼逝者与慰藉生者的双重社会功能。

二、结构特点

  1. 对仗工整:采用七言或五言对联形式,讲究平仄对仗,如“江河大地存忠骨,哀泪悲歌悼英灵”(示例)。
  2. 张贴规范:多悬挂于灵堂两侧、花圈或骨灰盒旁,采用白纸或白布书写,字体以正楷、行书为主。

三、创作要点

四、社会意义

挽联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承载文化传承功能。其内容需符合时代精神,既体现家属文化层次(如所述),也具备激励生者、维系社会伦理的作用。

五、示例与变体

除通用联外,还有自挽联和特殊身份联。如清代名臣左宗棠挽曾国藩联,既表达哀思,又暗含人物关系评价。

注: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创作方法或历史典故,可参考、2、6等来源的完整内容。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变动性的因素闭阻不单不稳定同位素沉降速度橱柜催产加压素夺得者二氢神经鞘氨醇法律生态学泛灰色泛频演出法人单位工艺方法核型原子红金鸡纳树简谐电动势菁菁静脉弓经营协议科尔纳法可中断状态扣押的仁爱容量差异色拉油始发港瞬间消失髫龄微分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