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hyper conjugation; quasi-conjugation
在化学领域,"似共轭效应"(英文:Quasi-conjugative Effect)指分子中原子或基团之间虽未形成典型的共轭体系(如交替单双键),但其电子轨道仍能发生部分重叠或相互作用,导致电子离域程度介于经典共轭效应与非共轭体系之间的现象。以下是详细解释:
似共轭效应是共轭效应的特殊亚型,常见于以下两种情形:
当分子中饱和基团(如烷基)的σ键与相邻的p轨道(如碳正离子、自由基)空间距离极近时,σ电子可部分离域到p轨道中,形成超共轭(Hyperconjugation)。例如丙烯分子(CH₃-CH=CH₂)中,甲基的C-H σ键与双键的π轨道存在σ-π超共轭。
在环状结构中,非直接相连的原子轨道因空间取向接近而产生弱离域作用,如环丙烷衍生物中的跨环共轭。
特征 | 经典共轭效应 | 似共轭效应 |
---|---|---|
轨道重叠方式 | p轨道直接平行重叠(如1,3-丁二烯) | σ轨道与p轨道斜向重叠或空间邻近作用 |
离域强度 | 强(显著影响键长、能量) | 弱至中等(需高精度实验检测) |
典型实例 | 苯环、共轭多烯 | 碳正离子稳定性、烷基取代烯烃 |
定义似共轭效应为“非典型共轭体系中电子离域作用的统称”,强调其通过空间或键的间接作用影响分子性质(ISBN: 978-7-03-018217-3)。
指出超共轭是似共轭效应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理论计算证实其对分子稳定性的贡献(Pure Appl. Chem. 1999, 71, 1919)。
如马氏规则中,烷基取代烯烃的亲电加成取向受σ-p超共轭稳定碳正离子中间体支配。
某些非共轭聚合物因似共轭效应呈现半导体性质,用于有机光电材料设计(Adv. Mater. 2018, 30, 1706560)。
注:因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在线词典资源,以上解释综合经典化学工具书及期刊文献,建议进一步查阅《有机化学结构理论》或IUPAC官网术语库以验证细节。
“似共轭效应”可能是指与经典共轭效应相似但存在差异的电子效应。结合“共轭效应”的定义,可做如下解释:
共轭效应的核心特征 指分子中多个双键(或三键)通过单键相连时,p轨道电子发生离域,形成共轭π键,导致分子稳定性增加、电子云分布改变等现象。例如1,3-丁二烯中的π电子云贯穿整个分子。
似共轭效应的可能含义
与经典共轭效应的区别 经典共轭需要严格交替排列的p轨道重叠,而“似共轭”可能涉及:
建议在专业文献中确认具体语境下的定义。如需更准确解释,可提供具体应用场景或化合物案例。
艾伦氏试验白口铁膀胱破裂半乳糖醛酸-鼠李聚糖不变相系统除皮重量订船单窦汇沸石催化剂非正常继承服务行业人员盖革计数管格希氏法巩膜软化固定法核反应道硷式醋酸铜沥青石灰石马-格二氏反应求补三维数组生产计画生产维护神经型波状热申请改变审判地点双星像通路控制协议微代码连接编辑程序魏斯氏发热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