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穷人"在汉英词典中通常被译为"the poor"或"poor people",指经济资源匮乏、生活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标准的群体。该词的核心含义包含三个维度:
第一,经济层面指收入难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群体。《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缺乏钱财,生活拮据的人",对应英语中"persons lacking material possessions"的表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016)。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特别强调其相对性特征,标注为"people considered to be inferior in financial terms compared to other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20)。
第二,社会文化语境中该词带有系统性弱势的隐含义。剑桥英语词典指出"the underprivileged"可作为补充译法,强调其在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获取上的劣势地位(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23)。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研究显示,现代汉语中"穷人"概念已从单纯的经济定义,扩展至包含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缺失的多维贫困范畴(《中国社会分层研究》,2022)。
第三,在法律文本中呈现精确量化特征。根据国家统计局《城乡居民收入分组标准》,英语对应译为"low-income groups"时特指年收入低于2.8万元人民币的城镇居民(国家统计局,2024)。世界银行《全球贫困报告》则采用"population living below $2.15 per day"的国际换算标准作为英译参照(World Bank,2023)。
典型双语用例可见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被译为"No one should be left behind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精准传递了中文"穷人"概念的动态发展性(外文出版社,2017)。
“穷人”是一个多维度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差异。综合权威定义及社会背景,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经济层面
指缺乏金钱、资产或收入,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如食物、住房、医疗等)的人群,需依赖公共或私人救济维持生计。例如,收入低于国家贫困线、无存款或固定资产者。
社会层面
广义上包括权利保障不足、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如鳏寡孤独者或社会边缘人。
文学与历史语境
在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穷人》中,“穷人”还指代精神贫瘠但品格高尚的底层人物。
主观标准差异
不同国家对“穷人”的界定标准悬殊。例如,德国的贫困线标准较高,而印度则较低。
中国等国家通过脱贫攻坚大幅减少绝对贫困人口,当前“穷人”更多指向相对贫困或基本需求未完全满足的群体。
“旧社会穷人看病难,如今医疗保障普及改善了这一状况。”(结合历史与现状的对比)
阿比奥宁百里碘酚逼债布噻嗪超级用户虫蛀的出纳室出入孔丹克韦尔兹模型灯帽定序标准读数装置工艺学管径关门花翠素火花室甲氯氧胺胶层巨人距状裂皮质量柱尺领导民事主体逆流流动偏心范围气管切开后狭窄躯体感觉软件系统结构三硫化二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