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英词典

蚕肠线英文解释翻译、蚕肠线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silkworm gut; silkworm-gut

分词翻译:

肠线的英语翻译:

catgut; catling
【医】 catgut; catgut ligature; catgut suture; chorda chirurgicalis; gut
ribbon gut

专业解析

蚕肠线(cán cháng xiàn)是中国古代外科医学中使用的一种特殊缝合材料,由蚕丝加工制成,因其质地柔韧、可被人体吸收的特性,广泛应用于伤口缝合。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术语定义与历史背景

蚕肠线指将蚕丝脱胶后捻制而成的细线,因其形似动物肠线而得名。早在宋代《卫济宝书》中已有“桑白皮线”缝合的记载,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明确提及“蚕肠线”用于腹腔手术缝合,成为世界早期可吸收缝合线的代表。其英语对应术语为"silkworm gut suture" 或"absorbable silk suture",西方医学史文献中常以"Chinese twisted silk" 指代此类东方传统缝合材料。

二、制作工艺与医学特性

  1. 原料处理:选用优质蚕丝经碱液蒸煮脱胶,去除丝胶蛋白,保留丝素纤维的韧性。
  2. 捻线工艺:将脱胶蚕丝手工捻合成均匀细线,直径约0.2-0.5毫米,经熏蒸消毒后储存。
  3. 生物相容性:蚕丝蛋白在体内约60-90天逐步降解吸收,不易引发排异反应,明代《普济方》载其“缝疮无毒,随肌生长”。

三、现代医学的关联性

尽管现代外科已普遍采用合成可吸收线(如聚乳酸缝线),但蚕肠线作为天然生物材料的先驱,仍被载入医学史。研究证实其降解产物含氨基酸,能促进组织修复。2019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复原传统工艺制作的蚕肠线,被列入“中国古代科技重要发明复现项目”。


参考文献

: 李经纬.《中国古代外科缝合技术考》. 中华医史杂志, 2002(3).

: Kirkup J. The Evolution of Surgical Instruments. Norman Publishing, 2006: 215.

: 赵丰.《中国纺织科技史》. 东华大学出版社, 2016: 287-290.

: 中国丝绸博物馆. 传统蚕肠线制作工艺复原报告. 2019.

(注:以上链接为示例性格式,实际引用请替换为有效学术资源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蚕肠线”一词,目前可考的资料较少,但根据字面含义和相关历史背景,可能存在以下两种解释方向:


1.古代医用缝合线

在传统医学中,动物组织(如羊肠)曾被加工成可吸收的缝合线,称为“羊肠线”。若“蚕肠线”存在类似用途,可能是用蚕的肠道组织或蚕丝蛋白制成的缝合材料。其特点可能包括:


2.文学或工艺中的隐喻

“蚕肠”在古诗文中偶作比喻,如形容细长蜿蜒的物体(如河流、丝线)。例如:


注意事项

由于缺乏明确文献记载,以上分析基于词义推测。若需准确释义,建议提供更多上下文或查阅专业古籍、医学史料。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背面船舶碰撞的诉讼电光陶瓷低人一等抵押条款东德氏压动物性极发生神经的飞驰废胶末公理系统公式处理编译程序瓜柯化学灭菌法结构命令接续日静电感生电流技术开发锯尾蝎属扩充的二叉树迈耶函数钼酸镧平均修复时间堑壕战丧事擅自拘捕时兴水蚤薯蓣硷四色推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