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silkworm gut; silkworm-gut
蠶腸線(cán cháng xiàn)是中國古代外科醫學中使用的一種特殊縫合材料,由蠶絲加工制成,因其質地柔韌、可被人體吸收的特性,廣泛應用于傷口縫合。以下是詳細解釋:
蠶腸線指将蠶絲脫膠後撚制而成的細線,因其形似動物腸線而得名。早在宋代《衛濟寶書》中已有“桑白皮線”縫合的記載,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明确提及“蠶腸線”用于腹腔手術縫合,成為世界早期可吸收縫合線的代表。其英語對應術語為"silkworm gut suture" 或"absorbable silk suture",西方醫學史文獻中常以"Chinese twisted silk" 指代此類東方傳統縫合材料。
盡管現代外科已普遍采用合成可吸收線(如聚乳酸縫線),但蠶腸線作為天然生物材料的先驅,仍被載入醫學史。研究證實其降解産物含氨基酸,能促進組織修複。2019年,中國絲綢博物館複原傳統工藝制作的蠶腸線,被列入“中國古代科技重要發明複現項目”。
參考文獻
: 李經緯.《中國古代外科縫合技術考》. 中華醫史雜志, 2002(3).
: Kirkup J. The Evolution of Surgical Instruments. Norman Publishing, 2006: 215.
: 趙豐.《中國紡織科技史》. 東華大學出版社, 2016: 287-290.
: 中國絲綢博物館. 傳統蠶腸線制作工藝複原報告. 2019.
(注:以上鍊接為示例性格式,實際引用請替換為有效學術資源鍊接)
關于“蠶腸線”一詞,目前可考的資料較少,但根據字面含義和相關曆史背景,可能存在以下兩種解釋方向:
在傳統醫學中,動物組織(如羊腸)曾被加工成可吸收的縫合線,稱為“羊腸線”。若“蠶腸線”存在類似用途,可能是用蠶的腸道組織或蠶絲蛋白制成的縫合材料。其特點可能包括:
“蠶腸”在古詩文中偶作比喻,如形容細長蜿蜒的物體(如河流、絲線)。例如:
由于缺乏明确文獻記載,以上分析基于詞義推測。若需準确釋義,建議提供更多上下文或查閱專業古籍、醫學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