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效期限英文解释翻译、时效期限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法】 length of the limitation period; limitation period
period of limitation; time of prescription
分词翻译:
时的英语翻译:
days; hour; occasionally; opportunity; seanson; time
【医】 chron-; chrono-
效的英语翻译:
effect; imitate; render
期限的英语翻译:
deadline; term; time; time limit
【化】 term
【医】 term
【经】 term; time limits
专业解析
时效期限 (Shíxiào Qīxiàn) 的汉英词典释义与法律解析
“时效期限”是法律领域的重要概念,指法律规定的、能产生特定法律后果的时间段。其核心在于权利(尤其是请求权)的有效行使或义务的强制履行受时间限制。
-
核心定义与英文对应 (Core Definition & English Equivalent)
- 中文释义: 指法律规定的某种权利得以行使或某种义务得以强制履行的有效期间。超过该期间,权利人通常丧失胜诉权(即法院不再强制保护其权利),或义务人获得抗辩权(即可以拒绝履行义务)。
- 英文释义:Limitation Period / Prescription Period / Period of Limitation
- Limitation Period: 这是最常用、最广泛的术语,指法律设定的权利主张或诉讼提起的时间限制。例如:
The limitation period for filing a breach of contract lawsuit is three years.
(提起违约诉讼的时效期限是三年。) [来源:法律英语术语标准译法 - 最高人民法院]
- Prescription Period: 此术语更侧重于权利的取得(如通过占有取得所有权)或消灭(如债权因时间经过而消灭),在民法法系(大陆法系)国家更常用,有时也与
Limitation Period
互换使用。例如:The prescription period for acquisitive prescription of movable property is five years.
(动产取得的时效期限为五年。) [来源:《元照英美法词典》]
- Period of Limitation: 与
Limitation Period
含义基本相同,是更正式的表达。
-
关键法律特征 (Key Legal Characteristics)
- 法定性: 时效期限的长短、起算点、中止、中断等规则均由法律明文规定,当事人不得自行约定延长、缩短或排除其适用。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明确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北大法宝]
- 时间要素: 其本质是对权利行使或义务履行在时间维度上的限制。
- 法律后果: 时效期限届满的主要法律后果是权利人丧失“胜诉权”(即法院不再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但权利人的“实体权利”(自然权利)本身并不消灭(义务人自愿履行的,权利人仍有权受领)。义务人因此获得“时效抗辩权”。 [来源:中国法院网 - 诉讼时效制度解析]
-
主要应用场景 (Primary Applications)
- 诉讼时效 (Limitation of Action / Litigation Limitation Period): 这是最常见的时效期限类型。指权利人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有效期间。超过该期间起诉,若义务人提出时效抗辩且成立,权利人将败诉。如前述《民法典》第188条规定的三年普通诉讼时效。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
- 取得时效 (Acquisitive Prescription / Prescription for Ownership): 指无权利人(如占有人)以所有的意思,公开、和平、持续地占有他人财产达到法定期限,从而取得该财产所有权的制度。中国《民法典》目前未规定取得时效。
- 消灭时效 (Extinctive Prescription): 指权利人不行使权利的状态持续经过法定期间,导致其权利(主要是请求权)消灭或效力减损的制度。中国《民法典》规定的诉讼时效在效果上类似于消灭时效(导致胜诉权消灭)。
- 除斥期间 (Preclusive Period / Exclusion Period): 虽然常与诉讼时效对比,但严格来说并非“时效期限”。它指法律直接规定的某种权利(主要是形成权,如撤销权、解除权)存续的固定不变期间,期间届满则权利本身消灭。不可中止、中断。例如,《民法典》第五百六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自解除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解除事由之日起一年内不行使,或者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全国人大网]
-
相关术语辨析 (Related Term Differentiation)
- 时效期限 vs. 诉讼时效: 时效期限是上位概念,泛指所有由法律规定的时间限制。诉讼时效是时效期限的一种具体类型,特指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时间限制。
- 时效期限 vs. 除斥期间:
- 适用对象: 时效期限主要适用于请求权;除斥期间主要适用于形成权。
- 起算点: 诉讼时效通常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算;除斥期间一般自权利成立或可行使之日起算。
- 可变性: 诉讼时效可因法定事由(如权利人提出请求、义务人同意履行、提起诉讼等)而中断,或因障碍(如不可抗力)而中止;除斥期间是不变期间,不中断、不中止。
- 届满后果: 诉讼时效届满,实体权利不消灭,仅丧失胜诉权(抗辩权发生);除斥期间届满,权利本身消灭。 [来源:中国民商法律网 - 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之比较]
“时效期限” (Limitation Period / Prescription Period
) 是法律为权利行使或义务履行设定的时间界限,具有法定性、时间性和特定的法律后果(主要是胜诉权丧失或抗辩权产生)。理解其具体类型(如诉讼时效)、法律特征(法定性、后果)以及与相关概念(如除斥期间)的区别,对于准确适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至关重要。
网络扩展解释
时效期限是法律或合同中规定的权利行使或义务履行的有效时间限制,超过该期限可能导致权利丧失或义务免除。以下从法律角度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法律依据
时效期限主要指诉讼时效,即权利人请求法院保护民事权利的法定期间。根据《民法典》第188条,普通诉讼时效为3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最长保护期不超过20年(自权利受损之日起算),特殊情况可申请延长。
二、分类与适用场景
-
民事时效
- 普通时效(3年):适用于一般民事纠纷,如合同违约、侵权赔偿等。
- 特殊短期时效:如身体伤害赔偿、商品质量争议等,原规定为1年,但《民法典》实施后统一为3年。
- 最长保护期(20年):无论是否知晓权利受损,超过20年法院不予保护。
-
刑事时效
- 追诉时效:根据犯罪严重程度设定(如5年、10年、15年等),超过期限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 行刑时效:判决后未执行刑罚的有效期限,超期可免于执行。
三、法律后果
- 胜诉权丧失:时效届满后,权利人仍可起诉,但义务人可提出抗辩,法院不再强制履行。
- 实体权利不消灭:义务人自愿履行仍有效,且不得要求返还。
四、意义与作用
- 稳定法律秩序:避免长期未决纠纷影响社会关系。
- 证据保全:促使当事人及时举证,减少因证据湮灭导致的审判困难。
- 督促行权:防止权利人怠于行使权利。
提示:不同法律领域时效规定可能不同,具体需结合案件类型判断。例如,行政诉讼起诉期为6个月,而非3年。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本期损失操作功率策尔尼氏素质初步检修从属公司淀粉发酵地下储油罐二十八碳醇非贯通创伤非自愿招供弗-米二氏切断术硅镍矿桂竹香酸后向消除滑石化学检查搅拌轴伎俩劳动大军莽撞内在付现成本氰亚铁酸钡肉皮视物显多症蒜硫胺损失器电路特-黑二氏公式托收帐款费用微型计算机系统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