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梳洗整容。《南史·褚裕之傳》:“﹝ 褚彥回 ﹞朞年不盥櫛,唯泣淚處乃見其本質焉。”《新唐書·虞世南傳》:“性沉靜寡慾,與兄 世基 同受學於 吳 顧野王 餘十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櫛。” 宋 文瑩 《湘山野錄》卷下:“殆曉,盥櫛罷,與 陳 相揖。” 明 方孝孺 《朱方中像序贊》:“夜四鼓輒呼童奴起,盥櫛,坐廳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蓮香》:“﹝女﹞復自鏡,則眉目頤頰,宛肖生平,益喜。盥櫛見母,見者盡眙。”
“盥栉”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guàn zhì,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内容解析:
梳洗整容
指洗臉、洗手、梳頭等日常清潔整理行為,強調儀容的整潔。例如《南史·謝裕傳》記載“衣不解帶,不盥栉者累旬”,形容因專注或悲痛而長期不梳洗。
古籍中的引申義
在部分文獻中,也用于表現人物的性格或狀态。如《新唐書·虞世南傳》提到“累旬不盥栉”,體現其潛心治學的專注。
“盥栉”是典型的文言詞彙,核心含義為梳洗,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使用時需結合語境,避免混淆非權威來源的引申義。
《盥栉》(gǔn zhì)這個詞指的是古代用來洗手和梳頭的用具。
《盥栉》的部首拆分為皿(mǐn)和木(mù),它的總筆畫數為8畫。
《盥栉》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早在《尚書·禹貢》中就有關于盥洗儀式的記載。
《盥栉》的繁體字為「搫」。
在古時候,「盥栉」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例如在篆書時期,「盥」的形态會更加象征洗淨的意思。
1. 他使用盥栉洗去塵土,整理好儀容。
2. 她慎重地拿起盥栉,開始為自己梳洗。
盥洗、木栉、洗手
梳洗、洗滌
髒亂、不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