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夫狥利的意思、貪夫狥利的詳細解釋
貪夫狥利的解釋
同“ 貪夫徇財 ”。 元 揭傒斯 《逸士徐君墓志銘》:“嘗市大木築室,将伐,貪夫狥利,造辭以争,因以讓之,不以為弱。”亦作“ 貪夫殉利 ”。《東周列國志》第七三回:“貪夫殉利,箄豆見色。 春秋 争弑,不顧骨肉。”
詞語分解
- 貪夫的解釋 貪婪的人。《漢書·王吉貢禹等傳序》:“ 孟子 亦雲:‘聞 伯夷 之風者,貪夫廉,懦夫有立志。’”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五:“功名者,貪夫之釣餌。” 明 劉基 《飲泉亭記》:“見貪夫,疾之如讎。
- 狥利的解釋 追逐私利。狥,通“ 殉 ”。 南朝 宋 鮑照 《野鵝賦》:“豈狥利而輕命,将感愛而投身。” 元 薩都剌 《芒鞋》詩:“南人求名赴北都,北人狥利多南趨。” 明 李贽 《複李士龍書》:“欲名而又狥
網絡擴展解釋
“貪夫狥利”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貪圖錢財、愛財如命,常帶有貶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該成語意為“貪財的人為追求利益而不顧一切”,與“貪夫徇財”同義,強調對財富的過度執着。
2.拼音與結構
- 拼音:tān fū xùn lì(注意“狥”讀作“xùn”,部分網頁誤注為“yě”,需以權威來源為準)。
- 結構:由“貪夫”(貪婪之人)和“狥利”(追逐利益)組成,其中“狥”通“徇”,意為“曲從、追求”。
3.出處與例句
- 出處:最早見于元代揭傒斯《逸士徐君墓志銘》:“嘗市大木築室,将伐,貪夫狥利,造辭以争,因以讓之,不以為弱。”。
- 例句:明代小說《東周列國志》第七三回:“貪夫殉利,箄豆見色。春秋争弑,不顧骨肉。”(此處“殉”與“狥”通假)。
4.近義詞與用法
- 近義詞:貪夫徇財、見利忘義、利欲熏心。
- 反義詞:淡泊名利、廉潔奉公。
- 用法:多用于批判性語境,如描述貪婪之人或諷刺社會現象。例如:“貪夫狥利者,終将因私欲迷失本心。”。
5.辨析與注意
- 部分資料将“狥”誤寫為“殉”,實為通假關系,含義一緻。
- 該成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獻或書面語。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東周列國志》或元代文集。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貪夫狥利
貪夫狥利是一個用于形容人貪婪、貪心的詞彙。它意味着一個人過分追求物質財富,不擇手段地追求個人利益,而忽視了他人的利益和社會公義。
下面對貪夫狥利這個詞進行拆分:
- 部首:貝、犭、刂、利
- 筆畫:貝(7畫)、犭(3畫)、刂(2畫)、利(7畫)
《貪夫狥利》這個詞出自《論語·季氏》篇,意為貪婪地追求個人利益,損害他人利益。它強調了財富的追求應有限度,不能忽視了道德準則和社會公義。
在繁體字符中,貪夫狥利的寫法為「貪夫狥利」。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區别。貪夫狥利在古代的寫法為「貪夫儥利」。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因為貪夫狥利,不惜犧牲他人的利益來追求個人財富。
一些與貪夫狥利相關的組詞包括貪婪、貪欲、貪求、私欲等。
貪夫狥利的近義詞有貪婪、貪欲、貪求等,它們都描述了對物質財富的過分追求。
而相反地,貪夫狥利的反義詞可以是無私、克己等,形容那些不以個人財富為中心,而更關注他人利益和社會公義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