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莼菜。《詩·魯頌·泮水》“思樂泮水,薄采其茆” 毛 傳:“茆,鳧葵也。”《後漢書·馬融傳》:“桂荏、鳧葵。” 李賢 注:“《爾雅》曰:‘茆,鳧葵。’葉團似蓴,生水中。今俗名水葵。” 唐 錢珝 《江行無題》詩:“自憐非博物,猶未識鳧葵。”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八·莕菜》:“鳧喜食之,故稱鳧葵。”
凫葵是漢語中對水生植物“荇菜”的古雅别稱,具有深厚的文學與本草學背景。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凫”指野鴨,“葵”在古代泛指某些可食用的水生或陸生植物。合稱“凫葵”即“野鴨喜食的水菜”,特指睡菜科植物荇菜(Nymphoides peltata)。其葉片浮于水面,形似小蓮葉,開黃色小花,常見于池塘湖泊。《詩經·關雎》中“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的“荇菜”即為此物,印證其名源自古人對自然生态的觀察。
凫葵的莖葉柔嫩,自古作為野菜食用,亦具藥用功能。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載:“荇菜,亦名凫葵……甘冷無毒,消渴,去熱淋,利小便”,描述其清熱利尿的藥用特性。其葉心形,葉背紫赤色,夏季開黃花,成片生長時頗具觀賞性,常見于古典園林水景中。
在文學傳統中,凫葵承載隱逸與自然之趣。唐代陸龜蒙詩句“行歇每依鴉舅影,挑頻時見鼠姑心”以凫葵(鴉舅)隱喻鄉野閑居生活。因其生長于清淺流水,文人常借凫葵意象表達不染塵俗的志趣,如白居易《池上閑詠》“青莎台上起書樓,綠藻潭中系釣舟”的意境營造。
參考資料
“凫葵”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文獻進行解釋,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安妥百葉仙人抱愧臂甲柄文錢搏虎測癞朝盈夕虛丹楹打齋燈傘玷冒曡韻鼎鍋訂恨惡衣惡食蕃盛豐混符扈構隙過氣含畜漢佩寒蜩豪雨合兵化禅混芒禍福相倚家世集積年累歲救難船鞠拱豤祈壼術晾花信兩來燎泡柳笛魯陽麾戈捧腳晴襟清署绮襦三雲商吹生吞活剝沈緜慎墨射線師兵視濯私罰螳螂奮臂頑闇頑燥無荒閑錢補抓籬遐算犀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