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莼菜。《诗·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茆” 毛 传:“茆,鳧葵也。”《后汉书·马融传》:“桂荏、鳧葵。” 李贤 注:“《尔雅》曰:‘茆,鳧葵。’叶团似蓴,生水中。今俗名水葵。” 唐 钱珝 《江行无题》诗:“自怜非博物,犹未识鳧葵。”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八·莕菜》:“鳧喜食之,故称鳧葵。”
凫葵是汉语中对水生植物“荇菜”的古雅别称,具有深厚的文学与本草学背景。其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凫”指野鸭,“葵”在古代泛指某些可食用的水生或陆生植物。合称“凫葵”即“野鸭喜食的水菜”,特指睡菜科植物荇菜(Nymphoides peltata)。其叶片浮于水面,形似小莲叶,开黄色小花,常见于池塘湖泊。《诗经·关雎》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荇菜”即为此物,印证其名源自古人对自然生态的观察。
凫葵的茎叶柔嫩,自古作为野菜食用,亦具药用功能。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载:“荇菜,亦名凫葵……甘冷无毒,消渴,去热淋,利小便”,描述其清热利尿的药用特性。其叶心形,叶背紫赤色,夏季开黄花,成片生长时颇具观赏性,常见于古典园林水景中。
在文学传统中,凫葵承载隐逸与自然之趣。唐代陆龟蒙诗句“行歇每依鸦舅影,挑频时见鼠姑心”以凫葵(鸦舅)隐喻乡野闲居生活。因其生长于清浅流水,文人常借凫葵意象表达不染尘俗的志趣,如白居易《池上闲咏》“青莎台上起书楼,绿藻潭中系钓舟”的意境营造。
参考资料
“凫葵”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和文献进行解释,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辨辞笔文博换柴刀产床产疾茶汤程老穿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刺股悬梁赐假蹙密道官定乱丰民坟墓感性认识关升海童红旆皇寮圜好幻缘寄发槿阑紧事禁罔輆軩里谈巷议旅券卖摺迈终马容妙慧末材幕下目注乃尔鸟服女丁妇壬偶烛施明攀车卧辙频果谴死契讬拳拳之枕桑本释旅税务数目四处踏莎同群微行文鹓彩凤下旅像阁蟹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