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籌馬的意思、籌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籌馬的解釋

亦作“ 籌碼 ”。1.古代投壺計算勝負之具。《禮記·少儀》“不擢馬” 唐 孔穎達 疏:“投壺立籌為馬……每一勝輒立一馬,至三馬而成勝。”

(2).博局以物計勝負亦沿稱“籌馬”。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念秧》:“既散局,各計籌馬, 王 負欠頗多。”

(3).用以比喻取決勝負的标準。 清 黃遵憲 《紀事》詩:“夜半籌馬定,明明無差池。”

(4).舊時稱貨币或能夠代替貨币的票據。 茅盾 《多角關系》五:“‘什麼!金條押不出現銀子!’二老闆跳起來叫着。‘可不是!籌碼不夠,你有什麼法子?’” 歐陽予倩 《小英姑娘》:“我又不是賭6*錢的籌碼,讓你們搬來搬去賭輸赢。”

(5).籌子。 巴金 《家》十四:“有時候他們也拿了籌碼在臨湖的 晚香樓 上擲着玩,他們喜歡擲‘獅子籌’,因為它是比較複雜而有趣。”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籌馬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籌馬”一詞在漢語中具有特定含義,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核心釋義

“籌馬”指古代用于投壺遊戲或賭博時計數的器具,通常由竹、木或骨制成,呈長條形或片狀。其功能等同于現代的“籌碼”,用于記錄輸赢情況或計算得失。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與博戲、賭局場景相關聯。

二、詞源與古籍例證

此詞最早可追溯至《禮記·投壺》篇,其中記載:“籌,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 東漢鄭玄注:“籌,矢也,或曰馬。” 表明“籌”與“馬”在投壺遊戲中均指代計分工具,後逐漸合稱為“籌馬”。清代趙翼《陔餘叢考》亦載:“博戲者以物衡錢,謂之籌馬。”

三、通假字關系

“籌馬”為“籌碼”的通假寫法。據《說文解字》,“籌”本義為計數的竹籤,“馬”在此處為假借字,無實際語義關聯,僅作記音符號使用。現代漢語規範詞形已統一為“籌碼”。

四、現代引申義

在當代語境中,“籌碼”衍生出兩層含義:

  1. 博弈用具:賭場中代表貨币價值的代币;
  2. 社會隱喻:比喻在競争或談判中可支配的資源或條件(如“政治籌碼”“談判籌碼”)。

五、文化背景補充

古代籌馬形制有嚴格等級之分,《顔氏家訓·雜藝》描述:“古者大博則六箸,小博則二焭,其制甚古。” 不同材質(象牙、獸骨)與紋飾的籌馬,還兼具彰顯使用者身份的功能。


權威參考來源

  1. 《禮記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
  2.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陔餘叢考》(清·趙翼,中華書局)
  4.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
  5.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籌馬”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曆史語境和用途有所不同,以下是主要解釋:

  1. 古代投壺計算勝負的工具
    最初指投壺遊戲(古代宴飲時的禮儀性遊戲)中用于記錄勝負的竹籤或木片。唐代孔穎達在《禮記·少儀》疏中提到“投壺立籌為馬”,即每勝一次立一馬(“馬”代指标記),達到三馬即為勝局。

  2. 博局(賭博)中的計勝負工具
    “籌馬”也用于賭博場景,如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念秧》中記載賭局結束後“各計籌馬”,即通過籌馬結算輸赢金額。

  3. 比喻勝負或成敗的标準
    清代黃遵憲在《紀事》詩中用“夜半籌馬定”比喻政治鬥争的結果已定,引申為衡量勝負的準則。

  4. 舊時貨币或票據的代稱
    在近代經濟活動中,“籌馬”曾指代貨币或可流通票據,類似于現代“籌碼”的金融屬性。

  5. 字形與詞形演變
    “籌馬”與“籌碼”為異體詞,現代多寫作“籌碼”。“籌”為上下結構,“馬”為獨體字,組合後表示以物計數的工具。

該詞核心含義為“計數工具”,不同場景下衍生出具體用途,如遊戲、賭博、金融等。現代通用“籌碼”,而“籌馬”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曆史文獻中。

别人正在浏覽...

半鏡寶方包心菜蒼冥陳師道楮币辍然擔遲不擔錯蕩摩誕蓐颠奪敵場對棋峨嵋廢鐵風鑑奉喜浮夫芙蓉劍扶疏幹淨利索扞網管車官秤過脈果桌賀旦鴻篇巨着厚往薄來黃芽回日虺螣精銳之師酒囊飯包苛小累卵冷金牋樂笑梁鷰菱蓋留養落瓠母道判據配制戎帥肉角勢傾天下蜀國弦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跳嬉痛勦窮追通塗酴釄屯雲土雨外婦蝦鬥宵旰圖治歆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