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鐇镢的意思、鐇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鐇镢的解釋

用鏟鏟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鐇镢(fán jué)是中國古代農具名,特指一種用于劈砍或挖掘的寬刃鐵器,屬于钁(镢)類工具的細分類型。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背景:


一、字源與基本釋義

  1. 字形結構

    • 鐇:從“金”部,表示與金屬相關;“番”為聲旁,本義指寬刃的鏟類工具。《漢語大字典》釋為“鏟屬”或“寬刃斧”。
    • 镢:同“钁”,從“金”部,“矍”為聲旁,指刨土的大鋤。《說文解字》注:“钁,大鋤也。”

      組合義:指刃部較寬的镢類農具,兼具劈砍與掘土功能。

  2. 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明确解釋:“鐇镢,古代農具名,一種寬刃的钁。”其形制特點是刃口寬闊,適用于開墾硬土或斬斷根系。


二、功能與使用場景

  1. 農業應用

    主要用于開荒、翻耕闆結土地及清理樹根。明代《農政全書》載:“鐇镢,墾田伐木之器,刃廣而勁,可斫地骨。” 其寬刃設計能高效破碎堅硬土層,提高耕作效率。

  2. 與普通镢的差異

    相比窄刃镢,鐇镢的刃寬更大(考古出土實物刃寬約15-20厘米),受力面積更廣,適合高強度墾伐。王祯《農書》稱其“體重而鋒闊,力貫于土”。


三、曆史演變與文獻佐證

  1. 早期記載

    漢代鐵器普及後,寬刃農具逐漸增多。《鹽鐵論》提及“鐇钁”為墾具,印證其于西漢已廣泛使用。

  2. 形制演變

    唐宋時期,鐇镢多與犁铧配合使用,用于江南水田開發。南宋《耒耜經》描述其“刃如半月,柄長四尺”,需雙手持握發力。

  3. 方言遺存

    現代陝西方言仍稱寬刃镢為“鐇镢”,印證其名稱及功能的延續性。


四、考古與實物證據

  1. 出土文物

    河南洛陽漢墓出土的鐵鐇镢(長18.2厘米,刃寬16.5厘米),背部有方形銎孔用于裝柄,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2. 工藝特征

    采用生鐵鑄造成型,刃部經鍛打強化,體現古代農具制造的實用性設計。


參考資料來源:

  1.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
  2. 陳文華《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圖譜》,文物出版社,2002年。
  3. 王祯《農書》(元刻本影印),中華書局,2015年。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出土鐵器全集》,科學出版社,2009年。

網絡擴展解釋

“鐇镢”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字形和古漢語用法分析:

  1. 單字釋義

    • 鐇(fán):
      指寬刃的斧頭,古代也用作兵器或工具,如《說文解字》中提到“鐇,寬刃斧也”。
    • 镢(jué):
      指镢頭,一種類似鎬的農具,用于翻土或挖掘,如《農政全書》中記載“镢,墾田器”。
  2. 組合含義推測
    兩字均與金屬工具相關,可能指兩種農具的合稱,或某種複合工具(如斧與镢結合的設計)。但因缺乏文獻用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3. 使用建議

    • 若為古籍或專業文獻中的詞彙,建議查閱《漢語大字典》《辭源》等工具書;
    • 确認是否為“鐇钁”的異體寫法(“钁”是“镢”的繁體);
    • 提供上下文可輔助更精準釋義。

注:因該詞未見于常規現代漢語詞典,以上分析基于單字考據,可能存在局限性。

别人正在浏覽...

安彊並蒂跛鼈柴壇魑祟脆嫩蕩産道高德重打消大小君地門鬥格短陌翻蓋風風勢勢粉撲兒腹背受敵覆蓋剛烈感歎詞垢翫溝谿黑幫鶴書滑石會推結筆金魚藻潏蕩踞見沮力款雜覽示緑鬓朱顔鍊烴靈影貓彈竹眯亂磨崖畔道跑驢前口兒祇悔請成鋭精桑蓋靸霅深化示化氏族條籍貼襯完名全節吳中四士閑接肥料顯親獻替可否嘯合小頑意西河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