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礬紅的意思、礬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礬紅的解釋

绛礬的别名。參見 明 李明珍 《本草綱目·石四·綠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礬紅,又稱"鐵紅釉"或"礬紅彩",是中國傳統陶瓷工藝中特有的低溫釉上彩顔料。該顔料以青礬(硫酸亞鐵)為主要原料,經煅燒氧化後形成氧化鐵(Fe₂O₃)着色劑,在800-900℃低溫燒制後呈現朱紅色至橙紅色調。其名稱源自明代《天工開物》記載的"礬紅者,以青礬煉紅"制作工藝。

作為釉上彩繪技法的重要材料,礬紅始見于宋代磁州窯,至明嘉靖年間因官窯祭器需求而達到鼎盛。其顯色原理是通過控制煅燒溫度使氧化鐵呈現不同色階,《景德鎮陶錄》記載"礬紅彩分五色,以明礬水調膠為界"的技法特點。現代光譜分析表明,其呈色與Fe³⁺在矽酸鹽基質中的分散度密切相關,最佳顯色對應的氧化鐵含量為3-5%(《中國古陶瓷工藝學》,科學出版社)。

該顔料在陶瓷裝飾中具有獨特優勢:其低溫特性可與青花釉下彩形成對比,明代"青花礬紅彩"技法即為典型應用。故宮博物院藏嘉靖款"礬紅雲龍紋罐"印證了該技法在官窯體系中的重要地位。2016年景德鎮傳統制瓷技藝傳承人通過古法複燒,成功還原了明代礬紅"彩不浮、色沉郁"的視覺效果。

網絡擴展解釋

礬紅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一、礦物學含義

指绛礬的别名,即綠礬(硫酸亞鐵)的煅燒産物,屬于中藥礦物。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石四·綠礬》中對此有記載,主要用于藥用或顔料制備。


二、陶瓷工藝含義

作為低溫釉上彩顔料,是中國傳統陶瓷工藝的重要代表:

  1. 基本特性
    以三氧化二鐵懸濁體着色,色澤呈橙紅色調,别名“鐵紅”“紅彩”“虹彩”。

  2. 曆史發展

    • 起源:北宋時期出現,金代磁州窯首次用于紅綠彩瓷器;
    • 鼎盛:明清時期創新應用,成為康熙五彩瓷的核心彩料之一;
    • 工藝:以硫酸亞鐵煅燒後加入鉛粉、廣膠制成,900℃低溫燒制。
  3. 文化意義
    礬紅釉瓷器在清代備受皇室青睐,如乾隆青花礬紅彩雲龍紋贲巴壺,象征祥瑞與傳統美學。


三、總結

礬紅兼具礦物與工藝雙重屬性,其陶瓷應用尤其體現了中國古代科技與藝術的結合。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器物或工藝細節,可參考《景德鎮陶錄》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黯森森别筵彬比勢抗滄浪亭常才昌明常羲扯鼓奪旗乘塞丑陋出熱錯臂疊地踧蹐定器放虎遺患扶蓋剛柔相濟告缺歌頭觀火紅痢緩解劫擄技女擊掌決拾蠟絹蓮臉陵轣鱗浪買虛逆竪牛皮紙杷車仆射且并青及锓畫七香箋日月經天熔爐睿才繕覽舍命陪君子神瑩水闊山高述載廋文肅陳談道通宵徹旦馱毧無量佛無素五言城無憂洞香隂枭蛇鬼怪協力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