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从享受祭祀的鬼。 清 蜕秋 《自强歌》:“子孙永远充奴隶,后日何能奋翮飞!叫一声我的天呀,祖宗邱墓都抛弃,馁魄残魂何处依?”参见“ 馁而 ”。
“馁魄”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相关信息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馁魄(něi pò)指无从享受祭祀的鬼魂。该词由“馁”(饥饿、缺乏)与“魄”(魂魄)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为“因缺乏祭祀而饥饿的魂魄”,引申为未被后人祭奠、失去寄托的亡灵。
该词最早见于清代蜕秋的《自强歌》:“子孙永远充奴隶,后日何能奋翮飞!叫一声我的天呀,祖宗邱墓都抛弃,馁魄残魂何处依?”
此句中,“馁魄”与“残魂”并用,强调因后代失祀导致祖先魂魄漂泊无依的凄凉境遇,反映了古人对祭祀文化的重视。
部分资料(如)将“馁魄”解释为“精神萎靡”,这属于望文生义的误读。
正确理解应紧扣其本义:“馁”指祭祀缺失导致的“饥饿”,而非现代汉语中“气馁”之意;“魄”则指代魂魄,而非单纯的精神状态。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本中,需注意语境。若需表达“意志消沉”,建议使用“气馁”“颓丧”等常见词汇,避免混淆。
《馁魄》是一个成语,意为失去精神和气力、无法反抗或抵抗。形容人或物体疲乏、衰弱无力的状态。
《馁魄》的部首是月(⺆),共12个笔画。
《馁魄》最早出现在明代徐渭所著的《藕骨集》中,后来成为惯用词汇。
《馁魄》的繁体字为《餒魄》。
在古时候,汉字《馁魄》的写法为《餒魄》。
1. 在长时间的工作后,他感到身心疲惫,完全没有了精神,仿佛是一个馁魄的行尸走肉。
2. 这位战士经历了持续的战斗,体力和意志都已经达到了极限,他已经是一副馁魄的模样。
组词:馁魂、馁日、馁形、餒魄之思。
近义词:衰竭、枯竭、疲惫、精疲力竭、精神萎靡。
反义词:振奋、充沛、精神焕发、旺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