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民俗的意思、民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民俗的解釋

[folkway;folk custom] 民衆的習慣;民間風俗

詳細解釋

(1).人民的風俗習慣。《韓非子·解老》:“府倉虛則國貧,國貧而民俗淫侈,民俗淫侈則衣食之業絶。”《史記·循吏列傳》:“ 楚 民俗好庳車,王以為庳車不便馬,欲下令使高之。” 宋 範仲淹 《睦州謝上表》:“然後上下同心,緻君親如 堯 舜 ;中外有道,躋民俗於 羲皇 。” 清 薛福成 《創開中國鐵路議疏》:“民俗既變,然後招商承辦……可以漸推漸廣,漸續漸遠。”

(2).民衆的生活、生産、風尚習俗等情況。《管子·正世》:“古之欲正世調天下者,必先觀國政,料事務,察民俗,本治亂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後從事。” 宋 張孝祥 《正提刑啟》:“疇昔熟於條教,莫先圖民俗之安;乃今奉以周旋,當益厲官常之守。” 清 梅曾亮 《送周石生序》:“奮白筆,書盈尺之紙,為國家陳民俗之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民俗是特定地域或族群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文化現象總稱,核心内涵包括物質生産、生活習俗、社會組織及精神信仰三方面。《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人民群衆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形成并世代相傳的風尚、禮節、習慣等"。構成要素包含三個維度:

  1. 物質民俗

    涵蓋衣食住行等生活形态,如北方春節包餃子、江南立夏吃烏米飯等飲食傳統,《中國民俗大辭典》指出這類習俗具有"地域标識性和代際傳承性"。

  2. 社會民俗

    涉及婚喪嫁娶、節慶禮儀等群體規範,如閩南地區"送王船"儀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遺名錄,印證了《民俗學概論》強調的"儀式承載集體記憶"特征。

  3. 精神民俗

    包含神話傳說、民間信仰等精神活動,鐘敬文在《民俗文化學發凡》中分析這類民俗具有"象征符號系統與超驗價值并存"的雙重屬性。

從曆時性角度看,民俗具有活态演變特征。以端午節為例,《荊楚歲時記》記載的"采艾懸門"習俗,經千年演化衍生出龍舟競渡、佩香囊等新形态,印證了《中國文化通史》提出的"民俗文化層累發展"規律。

網絡擴展解釋

民俗是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指一個民族或社會群體在長期生産生活實踐中形成并世代相傳的風尚、習俗。其核心内涵和特點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一、定義與本質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廣大民衆創造、享用并傳承的生活文化。它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求,涉及物質生活、社會組織和精神信仰等多個層面。民俗既包含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如節日禁忌),也涵蓋禮儀規範(如婚禮儀式),具有貼近生活的特性。

二、核心特征

  1. 集體性與傳承性
    民俗由群體共同創造,通過口耳相傳代代延續。例如春節貼春聯的習俗,跨越時空被廣泛實踐,形成文化連續性。

  2. 模式化與變異性
    民俗活動具有固定模式(如清明掃墓),但在傳播中會因地域、時代産生差異。如北方冬至吃餃子,南方則有湯圓習俗。

  3. 實用功能
    民俗往往服務于具體生活需求:農事諺語指導生産,禁忌規範維護社會秩序,成人禮标志人生階段轉變。

三、文化意義

作為民族的精神底色,民俗承載着群體共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德國思想家赫爾德認為,民俗體現着民族的獨特禀賦和精神取向,如中國人通過中秋團圓強化家族觀念。

現狀說明

隨着社會發展,部分傳統民俗(如手工技藝、方言諺語)面臨消失風險。目前已有100餘種民俗被列入保護名錄,體現了文化傳承的緊迫性。

如需更詳盡的分類案例或保護措施,可查閱相關民俗研究專著或文化遺産保護機構的公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保不住變貌采蓮曲長風充贍重午調賦董一惰劣多面角飛神飛仙奉進浮誇風過數鼓吻弄舌海蟾好強黑紅黃連木黃森森湖海氣慧聽呼搧交辨金雁拘欄寬征靈昭臨紙曆僻曆險砻琢漫爾沒幸弭從敏寤民意測驗末視賠賬棄明投暗惸寡瞿唐關瑞令上屋山蜜少條失教石星水疱庶姜蔬粝思察松院速疾鐵馬怗怗竦竦童枯托偶文阃鮮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