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lkway;folk custom] 民衆的習慣;民間風俗
(1).人民的風俗習慣。《韓非子·解老》:“府倉虛則國貧,國貧而民俗淫侈,民俗淫侈則衣食之業絶。”《史記·循吏列傳》:“ 楚 民俗好庳車,王以為庳車不便馬,欲下令使高之。” 宋 範仲淹 《睦州謝上表》:“然後上下同心,緻君親如 堯 舜 ;中外有道,躋民俗於 羲皇 。” 清 薛福成 《創開中國鐵路議疏》:“民俗既變,然後招商承辦……可以漸推漸廣,漸續漸遠。”
(2).民衆的生活、生産、風尚習俗等情況。《管子·正世》:“古之欲正世調天下者,必先觀國政,料事務,察民俗,本治亂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後從事。” 宋 張孝祥 《正提刑啟》:“疇昔熟於條教,莫先圖民俗之安;乃今奉以周旋,當益厲官常之守。” 清 梅曾亮 《送周石生序》:“奮白筆,書盈尺之紙,為國家陳民俗之急。”
民俗是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指一個民族或社會群體在長期生産生活實踐中形成并世代相傳的風尚、習俗。其核心内涵和特點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廣大民衆創造、享用并傳承的生活文化。它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求,涉及物質生活、社會組織和精神信仰等多個層面。民俗既包含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如節日禁忌),也涵蓋禮儀規範(如婚禮儀式),具有貼近生活的特性。
集體性與傳承性
民俗由群體共同創造,通過口耳相傳代代延續。例如春節貼春聯的習俗,跨越時空被廣泛實踐,形成文化連續性。
模式化與變異性
民俗活動具有固定模式(如清明掃墓),但在傳播中會因地域、時代産生差異。如北方冬至吃餃子,南方則有湯圓習俗。
實用功能
民俗往往服務于具體生活需求:農事諺語指導生産,禁忌規範維護社會秩序,成人禮标志人生階段轉變。
作為民族的精神底色,民俗承載着群體共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德國思想家赫爾德認為,民俗體現着民族的獨特禀賦和精神取向,如中國人通過中秋團圓強化家族觀念。
隨着社會發展,部分傳統民俗(如手工技藝、方言諺語)面臨消失風險。目前已有100餘種民俗被列入保護名錄,體現了文化傳承的緊迫性。
如需更詳盡的分類案例或保護措施,可查閱相關民俗研究專著或文化遺産保護機構的公開資料。
《民俗》是一個常用的詞彙,指的是人們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根據傳統習俗和風俗所形成的一套行為規範和文化傳統。
拆分部首和筆畫:民(亻、㇏)俗(人、亻、㇒)共5畫。
該詞由“民”和“俗”兩個字組成。其中,“民”字的意思是指人民,是社會的基礎,表示普通人的意思;“俗”字則表示風俗、習慣的意思。
繁體字寫法:民俗。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但“民俗”的基本意思和現代相同。
1. 了解不同地區的民俗風情,有助于增進文化交流。
2. 春節期間,人們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民俗活動,慶祝新年的到來。
1. 民俗學:研究和探索各地民俗的學科。
2. 民俗活動:特定地區特定時間内進行的傳統行為和習俗。
3. 民俗節日: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等。
4. 民俗故事:反映民間傳說、神話、傳統文化的故事。
風俗、習俗、傳統、風情等。
現代、時尚、非傳統、不俗、異鄉風情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