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避誅罰。《明史·趙錦傳》:“無功可以受賞,有罪可以逭誅。”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八:“倘日色西沉,賊直竄外洋,我師冒險無益,勢必回帆收港,而賊又逭誅矣。”
“逭誅”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逭誅(huàn zhū)指犯罪者逃避應受的誅罰或刑罰。其中“逭”意為逃亡、躲避,“誅”指誅殺或處罰,合起來強調通過逃亡來躲避法律制裁。
詞源與用法
該詞多見于古籍,如《明史·趙錦傳》提到“有罪可以逭誅”,清代魏源《聖武記》中也有“賊又逭誅矣”的表述,均指犯罪者逃脫懲罰。
其使用場景多與法律、罪責相關,帶有貶義色彩,強調對違法行為的譴責。
易混淆詞辨析
需注意與“缳誅(huán zhū)”區分,後者指“絞死”(如清代《福惠全書》用例),字形、發音、含義均不同。
“逭誅”反映了古代對法律權威的重視,突顯犯罪與懲處的對立關系。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若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避免與“缳誅”混淆。
逭誅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思是逃亡和被處死的刑罰。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辶”是表示行走的部首,“罒”則表示網羅。這個詞的筆畫數目是14畫。
這個詞的源自于古代文字的進化,最早出現在秦朝的《說文解字》中。在繁體字中,逭誅被寫作「轘誅」。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逭誅有多種變體形式。例如,逭曾被寫作「遁」,誅曾被寫作「誅」。這些變體體現了漢字的演變過程。
以下是一些包含逭誅的例句:
1. 曆史上,有許多著名的逭誅事件。
2. 他因為犯罪而被判逭誅。
逭誅的組詞形式包括:
1. 逭亡:指逃亡。
2. 誅殺:指處死或殺害。
逭誅的近義詞包括:
1. 捕獲:指擒獲或逮捕。
2. 處決:指判決并執行死刑。
逭誅的反義詞包括:
1. 乖離:指背離或脫離。
2. 錯誤:指錯誤行動或認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