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雉的别稱。古代常用作冕服上的畫飾。《書·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 孔 傳:“華,象草華;蟲,雉也。” 孔穎達 疏:“草木雖皆有華,而草華為美……雉五色,象草華也。《月令》五時皆雲其蟲,蟲是鳥獸之摠名也。” 唐 楊炯 《公卿以下冕服議》:“華蟲者,雉也,雉身被五彩,象聖王體兼文明也。” 宋 陳師道 《觀兖文忠公家六一堂圖書》詩:“廟器刻科鬥,寳樽蟠華蟲。” 章炳麟 《訄書·訂禮俗》:“夫鷩者,質言則曰鵔鸃,文言則曰華蟲,蓋古無鷩名也。”按,鷩即雉。
(2).帶鈎。 三國 魏 缪襲 《尤射·華蟲》:“我賚以華蟲,報我 趾澤 之履。”注:“華蟲,帶鈎也。”
“華蟲”是中國古代文獻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代對象
華蟲即“雉”(野雞),特指紅腹錦雞(鷩雉)。因其羽毛五彩斑斓,“象草華之色”,故稱“華蟲”(“蟲”為鳥獸總稱)。
文化象征
在《尚書·益稷》記載的“十二章紋”中,華蟲是帝王冕服的重要紋飾之一,象征“文采昭著”。唐代楊炯解釋其寓意:“雉身被五彩,象聖王體兼文明也”。
曆史應用
宋代和明代尤為重視華蟲紋飾,皇室成員及高官禮服上常見此圖案。宋人甚至飼養雉雞作為觀賞和贈禮。
在三國時期文獻中,“華蟲”也指代帶鈎(古代束腰革帶上的挂鈎),如缪襲的記載。但此用法較罕見,主要見于特定曆史文本。
華蟲的核心含義是雉鳥,尤其在禮制中承載“文明”的象征意義。如需進一步了解十二章紋體系或具體朝代服飾制度,可參考《尚書》《唐會要》等典籍。
《華蟲》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指的是以華美外表騙取他人財物的人,也可以形容外表虛華而内裡空虛的人。
《華蟲》由部首「虍」和「花」兩個部分組成。其中,「虍」是表示虎的部首,「花」是表示花卉的部首。
《華蟲》的筆畫總數為13畫,其中「虍」部3畫,「花」部10畫。
《華蟲》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詩經·秦風·華黍》中的詞句:“美彼華胥,言采其蕷。”這裡的“華胥”指的是追求華麗的女子,而“華蟲”則是華胥的引申義,用以形容追求虛華的人。
《華蟲》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華蟲」。
在古代,「華蟲」的寫法可能存在一些差異。但根據目前所見古籍和銘文,可以确定一種古時候的寫法為「華蟲」。
1. 他看上去很有錢,但實際上隻是個華蟲,什麼都拿不出來。(形容外表華麗卻一無所有的人)
2. 别被那些花花綠綠的華蟲迷惑了,他們并不值得你的信任。(形容外表迷人但内心靠不住的人)
華麗、華貴、華美、華爾街、蟲子、蟲害、害蟲
花瓶、花架子、************、裝腔作勢
樸實、真誠、實在、質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