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塗過蠟的彩綢。比喻光潤鮮豔。 唐 李賀 《新夏歌》:“曉木千籠真蠟綵,落蒂枯香數分在。” 王琦 彙解:“蠟綵,言其光明鮮麗,如以蠟飾綵上為之。”
“蠟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解釋:
1. 基本定義 指塗過蠟的彩綢,比喻光潤鮮豔的質感。這一解釋源自唐代詩人李賀《新夏歌》中“曉木千籠真蠟綵”的描寫,王琦在注解中描述其“光明鮮麗,如以蠟飾綵上為之”。
2. 延伸意象 在文學作品中,蠟彩常用于形容自然景物的色澤。例如:
3. 特殊領域用法 在觀賞魚分類中,“蠟彩”指一種特定花色:藍色身體漸變至尾部,三鳍呈紅/黃相間,頭部常有秃頂特征。此為生物學術語,與文學定義屬不同範疇。
使用提示:日常使用該詞時,建議優先采用文學性定義,特殊領域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
《蠟彩》是指由蠟質制成的彩色筆或顔料,常用于繪畫、寫字、塗飾等活動中。通常由調和後的蠟和顔料或染料組成,具有鮮豔且均勻的顔色,適用于不同紙張、布料等作畫基材。
《蠟彩》的拆分部首為蟲,由一個部首組成。它的總共有15個筆畫。
詞語《蠟彩》的來源比較有趣,其中“蠟”是指蜜蠟、蜂蠟,由蜜蠟或蜂蠟與顔料混合制成的彩色塊狀物,“彩”是指顔色。兩者結合,代表了用彩色蠟制成的顔料、筆。
《蠟彩》在繁體字中寫作「蠟彩」。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蠟彩在字形上可能有一些變化,但主要是在蠟和彩這兩個字中,比如蠟字的蠟部分可能是由蟲冖組成,彩字的彩部分可能是由由艸彡組成。
1. 孩子在畫闆上用蠟彩繪制出美麗的圖案。
2. 媽媽給我買了一盒新款的蠟彩,顔色特别鮮豔。
蠟筆、蠟燭、蠟像、蠟翼等。
蠟筆、蠟粉
水彩、油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