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悛惕的意思、悛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悛惕的解释

悔悟戒惧。 唐 吴少微 《唐北京崇福寺铜钟铭序》:“於是旭旦之音达而人用悛惕,伐 虞泉 而人悲衰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悛惕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复合词,由“悛”与“惕”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因悔悟过错而心生警惕,进而产生戒惧、改过之意。以下从字形、词义、典籍用例等角度详细解析:


一、单字释义与构词逻辑

  1. 悛(quān)

    • 本义:《说文解字》释为“止也”,即停止、终止之意;引申为悔改、改正过错。如《左传·隐公六年》载“长恶不悛”,指坚持作恶不思悔改。
    • 情感色彩:隐含对过错的认知与主动修正的意愿,强调内在觉悟。
  2. 惕(tì)

    • 本义:《说文》注为“敬也”,本指恭敬谨慎;后侧重戒惧、警惕之义。如《周易·乾卦》“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形容时刻保持警觉。
    • 心理状态:表达因潜在危险或错误而产生的紧张、戒备心理。

合成词“悛惕”:二字结合后,形成“悔悟→警惕→修正”的递进关系,强调通过反省错误而激发戒心,促使行为端正。


二、典籍中的经典用例

  1. 《尚书·周书》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悛惕惟厉,中夜以兴。”

    • 释义:此处描述人若放纵妄念会沦为狂悖,而狂悖者若能悔悟警惕则可成圣贤。“悛惕”凸显在危机中自省改过的迫切性。
  2. 《宋史·理宗本纪》

    “诏百官悛惕 交修,以弭天变。”

    • 语境:因天象异常,皇帝下诏要求百官反省自身、戒惧修德。此处“悛惕”体现对天命的敬畏与自我修正的集体要求。

三、近义词辨析


四、总结

“悛惕”是汉语中表达道德自省与行为修正的复合词,其权威性源于经典文献的传承使用。它要求主体不仅认识错误,更需因警惕而主动纠偏,体现了儒家文化中“改过迁善”的修身理念 。


参考资料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校注本)
  2.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 《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4. 《宋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悛惕”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quān tì,其核心含义为自我反省过错并保持警惕,避免重犯。以下是详细解析:

1.词义构成

2.基本含义

指通过深刻反省自身过失,产生悔改之心,并时刻保持警觉,防止再次犯错。例如:“他经历挫折后悛惕自省,终成一番事业。”

3.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个人品德修养或道德劝诫,常见于书面语或正式语境,如古文、议论文中强调自我修正与成长的主题。

4.近义词与对比

5.文化意义

该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省克己”的修身观念,与儒家“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一脉相承。

若需进一步查阅古籍用例或权威解析,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八阵图卑人裨衣捶勒春慵从小促漏挡众丹阙鼎新革故二赖子房子发射极耦合逻辑集成电路斐锦冯宫风闻言事富财付任宫僚鬼伞寒苦寒慄豪捷侯封桦烟活局子佳良饯行解黏去缚鸡毛掸子九泉九阙旧手亏折枯胔凌床留别咙讻沦夷秾睇祈告秋请人仰马翻软琅珰觞肴暑伏四八私肥颂祇速记讨习天呀晚晖微行吾家千里驹五缞县役销凝奚搐奚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