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ivate school] 蒙館。也指學童啟蒙的功課
即蒙館。 清 吳沃堯 《曆史小說總序》:“吾曾受而讀之,蒙學、中學之書都嫌過簡,至于高等大學或且仍用舊冊矣。” 郭沫若 《殘春及其他·月蝕》:“這首歌凡是在 日本 長大的兒童都是會唱的,他們蒙學的讀本上也有。”參見“ 蒙館 ”。
“蒙學”是中國古代對幼兒啟蒙教育的統稱,其内涵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蒙學”廣義指古代啟蒙教育體系,涵蓋教育制度、方法及教材;狹義專指啟蒙教材(如《三字經》《千字文》等)。該詞源自《易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其中“童蒙”指求知若渴的幼童。
蒙學教育可追溯至夏商周時期,但“蒙學”概念至宋代才正式出現。早期稱為“小學”,是官方教育體系的初級階段,後逐漸發展為包含私塾、家學等多元形式的教育系統。
蒙學作為傳統教育基石,不僅奠定知識基礎,更通過教材(如《弟子規》)将儒家倫理融入民族精神,影響延續至今。
(完整信息可參考、2、3、5、9等來源)
蒙學是指培養兒童學習讀寫能力的一種教育方式。它注重通過兒童閱讀、背誦和書寫來提升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蒙學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艹"和"學"。它的筆畫順序為:"艹"(3畫)+ "學"(8畫)。
蒙學一詞源于古代漢字文化。"蒙"一詞的本義是覆蓋、遮蔽的意思,表示兒童對知識的蒙昧狀态。而"蒙學"則是指通過教育的方式,解決兒童的蒙昧狀态,幫助他們茁壯成長。
蒙學的繁體字為「孟學」。
在古代,"蒙學"一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古人在書寫時,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字體和書寫風格。然而,無論寫法如何變化,蒙學的本質始終是指教育兒童的一種方式。
1. 他的學業成績優秀,這是他從小接受蒙學教育的結果。
2. 老師利用蒙學的方法,幫助孩子們提高了閱讀能力。
1. 蒙導:指引蒙學教育的導師。
2. 蒙童:接受蒙學教育的兒童。
3. 蒙本:蒙學教材的基礎書籍。
蒙學的近義詞包括教育、啟蒙、輔導、培養等。
蒙學的反義詞可能是無學、愚昧、無知等,表示與蒙學相反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