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稱“五鬥米道”。為早期道教流派之一。 東漢 張道陵 創立,以《老子》為經典。信徒多為貧苦農民。教主自稱“天師”或“師君”。 漢 末 張修 、 晉 陳瑞 、 孫恩 、 盧循 等均奉此以聚衆起義。 漢 末 張魯 且利用之而建立政權。
天師道是中國早期道教的重要流派,其核心信息可歸納如下:
基本定義與别稱
天師道又稱“五鬥米道”,由東漢張道陵(張陵)于四川創立,是道教最早的教派之一。名稱來源于入教需繳納五鬥米作為信物,或與早期組織方式相關。
經典與教義
以《老子》(即《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主張通過修煉道法、煉制丹藥、修習内丹術等方式追求長生不老和超凡入聖。信徒被稱為“道士”,被認為能與神靈溝通。
曆史背景與社會影響
信徒多為貧苦農民,教主張道陵及其後代自稱“天師”或“師君”。漢末至晉代,張修、孫恩、盧循等曾借助天師道組織起義,張魯更在漢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
演變與别稱
後世天師道逐漸發展為“正一道”(或稱正一盟威道),成為道教主流派系之一。其教義和組織形式對道教發展影響深遠。
其他相關
需注意,“天師道”一詞在當代也被用于遊戲《軒轅劍龍舞雲山》中的門派名稱,但與曆史宗教無直接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或教義細節,可參考道教研究文獻或權威曆史資料。
《天師道》是指中國民間信仰中一種神秘的道教派别。天師道信仰起源于古代華夏文明,相傳由張道陵創立,被譽為"天師"。
《天師道》這個詞共有3個字,可以拆分為:天(tiān)、師(shī)、道(dào)。
部首分别是:天的部首是"大",師的部首是"巾",道的部首是"辵"。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記載,天的筆畫數為4畫,師的筆畫數為5畫,道的筆畫數為12畫。
《天師道》的繁體寫法為「天師道」,其中「師」為「師」的繁體字形。
古時候,漢字《天師道》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相比略有差異。以「天師道」為例,其中「道」字在古代寫作「導」,表示的仍然是道的意思。
1. 他信奉天師道,每天默念咒語。
2. 天師道的修煉方法追求的是靈性與道法的完美。
3. 他們世代傳承天師道,為人們解決疾病和困擾。
組詞:道士、師傅、道法、師徒等。
近義詞:天師、道教、道士等。
反義詞:妖道、邪教、神秘學等。
頭>【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