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牓的意思、长牓的详细解释
长牓的解释
亦作“ 长榜 ”。即长名榜。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铨曹》:“ 高宗 龙朔 以后,以不堪任职者众,遂出长牓放之冬集。”《太平广记》卷一八五引 宋 王溥 《唐会要》:“ 弘道 元年十二月,吏部侍郎 魏克己 銓综人毕,放长榜,遂出得留人名,于是衢路喧哗。”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长名榜》:“所谓长名牓,言豫为长榜具列其名,每遇銓选,据此为定也。”参见“长名榜。”
词语分解
- 长的解释 长(長)á两端的距离:长度。长度大,与“短”相对,指空间,亦指时间:长短。长空。长短句(词的别名)。长夜(a.漫长的黑夜;b.喻黑暗的日子)。长风破浪(喻志趣远大)。长歌代哭(以歌代哭
- 牓的解释 牓 ǎ 古同“榜”。 笔画数:; 部首:片;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长牓”是古代铨选制度中的专用术语,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释义
“长牓”即“长名榜”,是唐代用于官吏铨选的淘汰名单。其核心功能是提前公示不合格官员,使其不得参与后续选任流程。其中:
- 长:指长期、预先列出的名单;
- 牓:同“榜”,即公开张贴的文书。
二、历史背景与功能
- 起源时间:始见于唐高宗龙朔年间(约661-663年),因当时官员中“不堪任职者众”,需通过长牓制度筛选淘汰。
- 运作方式:吏部将不合格者姓名预先张榜公布(即“长名榜”),被列名者会被取消当年冬季集选的资格,称为“放长牓”。
- 文献记载:
- 《封氏闻见记》提到该制度用于解决官员冗滥问题;
- 《太平广记》引《唐会要》记载了魏克己主持铨选时因长牓引发争议的事件;
- 清代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进一步解释其运作机制。
三、相关延伸
- 字形辨析:“牓”为“榜”的异体字,古代多用于公文告示;
- 制度关联:与唐代“铨曹”(吏部机构)的选官流程直接相关,是官员考核的重要环节。
如需了解更多唐代选官制度细节,可参考《新唐书·选举志》等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长牓》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长久、永远。下面是关于该词的一些详细信息:
1. 拆分部首和笔画:《长牓》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长」和「牛」。它的总共有12画。
2. 来源:《长牓》在《康熙字典》中没有记录,但它在一些古代文献和诗歌中出现。它常用于形容时间和事物的永久性。
3. 繁体:该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長牓」。
4. 古时候汉字写法:根据古代字形演变,「长」在古时候的写法为「镸」,「牓」为单独的字。
5. 例句:他们的友谊将会长牓不衰。
6. 组词:长牓也可以组成其他词语,如长牓不老、长牓不变等。
7. 近义词:长牓的近义词有长远、永恒等。
8. 反义词:长牓的反义词有短暂、瞬间等。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