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秫的意思、陶秫的詳細解釋
陶秫的解釋
指高粱。《中國諺語資料·農諺》:“麥子剁了頭,陶秫掩住牛( 河南 )。”原注:“陶秫,高粱。”參見“ 陶令秫 ”。
詞語分解
- 陶的解釋 陶 á 用黏土燒制的器物:陶俑。陶粒。陶瓷。陶管。陶器。 制造陶器:陶冶。陶鑄。 喻教育、培養:陶化。陶育。陶染。熏陶。 快樂的樣子,使快樂:陶然。陶醉。陶陶。 古同“淘”,洗。 姓。 筆畫數:;
- 秫的解釋 秫 ú 黏高粱,可以做燒酒,有的地區泛指高粱:秫稭。秫米(高粱米)。 筆畫數:; 部首:禾;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陶秫”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詞義
- 指代對象:陶秫指高粱,屬于農作物名稱。
- 方言背景:該詞可能源于河南等地的方言,如農諺“麥子剁了頭,陶秫掩住牛”即出自河南地區,意為麥子收割後,高粱生長茂盛可遮蓋牛身。
2.讀音與結構
- 拼音:讀作táo shú。
- 構詞分析:由“陶”和“秫”組成,其中“秫”本義為黏性谷物(如黏高粱),可能與高粱特性相關。
3.文獻與用例
- 文獻記載:見于《中國諺語資料·農諺》等民俗資料,用于描述農耕場景。
- 關聯詞彙:另有“陶令秫”一詞,或為同源表達,但具體差異需進一步考證。
4.使用注意
- 現代使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多出現在方言或古籍中。
- 權威性說明:當前資料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地方志或專業辭書進一步驗證。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來源,可參考民俗諺語類資料或方言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陶秫
陶秫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陶和秫兩個部分組成。
1. 部首和筆畫
陶秫的部首是陶(陶瓷)組成的,它是一個由土象形轉為陶的會意字部首。陶部的筆畫數為6畫。
秫的部首是禾(作物)組成的,它是一個由禾象形轉為秫的指事字部首,秫部的筆畫數為5畫。
2. 來源
陶秫是一個古代的漢字,它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據說陶秫是古代一種用來盛放糧食的陶制容器,也有人認為它是指茅草編制的盛器。
3. 繁體字
陶秫的繁體字為陶穀,帶有穀(谷物)字旁,表示與糧食有關。
4.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陶秫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然而,具體的古時候寫法需要進一步研究。
5. 例句
a) 他用陶秫盛放稻谷。
b) 那個陶器裡裝滿了陶秫。
6. 組詞
陶器、陶瓷、秫稭、秫穗等。
7. 近義詞
稭稈、禾稈、谷稭等。
8. 反義詞
瓷器、破碎、喪失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