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copolymerization equation
【化】 copolymerization
【醫】 coyolymerization
add up to; be equal to; close; combine; join; proper; shut; suit; whole
【醫】 con-; sym-; syn-
equation
在漢英詞典視角下,“共聚合方程”(Copolymerization Equation)指描述兩種或多種單體(monomers)在共聚合反應中組成關系的數學模型。其核心是量化共聚物瞬時組成與反應單體濃度、單體反應活性比之間的函數關系,常用Mayo-Lewis方程(又稱共聚物組成方程)表示:
$$ frac{d[M_1]}{d[M_2]} = frac{[M_1]}{[M_2]} cdot frac{r_1[M_1] + [M_2]}{r_2[M_2] + [M_1]} $$ 其中:
競聚率(Reactivity Ratios)
$r1 = k{11}/k{12}$,表征單體1與同種單體($k{11}$)或異種單體($k_{12}$)反應的速率比。$r_1 > 1$ 時傾向于均聚,$r_1 < 1$ 時傾向于共聚。例如,苯乙烯($r_1=0.4$)與丙烯腈($r_2=0.04$)的共聚中,兩者均傾向于交叉反應。
共聚物組成曲線
方程可推導為 $F_1 = f(r_1, r_2, f_1)$,其中 $F_1$ 是共聚物中單體1的摩爾分數,$f_1$ 是單體1在反應體系中的摩爾分數。該曲線可預測共聚物組成隨單體投料比的變化趨勢(如無規、交替、嵌段傾向)。
動力學意義
方程基于“末端效應”假設,即鍊自由基活性僅取決于末端單體單元。競聚率需通過實驗測定(如Fineman-Ross法),其數值決定了共聚行為的分類(理想共聚、交替共聚等)。
Wiley, 2004. 第6章詳細推導了Mayo-Lewis方程,并分析了競聚率對共聚物微結構的影響(ISBN: 978-0471274001)。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1. 第4章闡釋了共聚方程的應用及實驗測定方法(ISBN: 978-7122113669)。
原始文獻首次提出方程,建立了單體組成與競聚率的定量關系(DOI: 10.1021/ja01236a052)。
共聚合方程(又稱共聚方程)是描述二元共聚反應中産物組成與單體組成、單體反應活性(即競聚率)之間關系的數學模型。以下是詳細解釋:
共聚合方程通常有以下兩種表達形式:
微分形式(瞬時組成方程): $$ frac{d[M_1]/d[M_2]}{1 + r_1[M_1]/[M_2]} = frac{1 + r_2[M_2]/[M_1]}{1} $$ 其中:
摩爾分數形式: $$ F_1 = frac{r_1 f_1 + f_1 f_2}{r_1 f_1 + 2 f_1 f_2 + r_2 f_2} $$
如需進一步了解方程的推導過程或具體案例分析,可參考高分子化學教材或文獻。
變色反應性臂臂接種吡磺環己脲不屬于私産的步長超硬合金沉積區帶孔轉鼓單一法人倒置表弗氏痢疾杆菌哈肯布魯赫氏經驗寒假環阻膠原性基質機載氣象數據收集系統訣勘探費用玫瑰菌素挪用補空歐洲共同市場專利公約清創術三溴化铊紗麗上訴種類山羊樣的守寡期間停滞堆積統計性的庫存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