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brachial
humerus
"肱"在現代漢語中主要作為名詞使用,指代人體上肢的重要部位。《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上臂,從肩到肘的部分",對應的英文翻譯為"upper arm"或醫學專業術語"brachium"。該字在解剖學領域具有明确的專業指向,常構成以下核心詞彙:
肱骨(humerus) 人體上肢最長的管狀骨,連接肩胛骨與尺骨,構成肘關節。其解剖結構分為近端、骨幹和遠端三部分,近端的肱骨頭與肩胛骨盂構成球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之一。
肱二頭肌(biceps brachii) 位于上臂前側的梭形肌群,起端分為長、短兩頭,分别起于肩胛骨盂上結節和喙突,止于桡骨粗隆。主要功能為屈肘和前臂旋後,其英文名稱源自拉丁語"musculus biceps brachii"。
肱動脈(brachial artery) 腋動脈的直接延續,沿肱二頭肌内側溝下行至桡骨頸高度,分為桡動脈和尺動脈。臨床常在此處測量血壓,其搏動點位于肘窩内側。
該字的古漢語用法可見《詩經·小雅》"曲肱而枕之",此處"肱"已具現代詞義。在醫學英語文獻中,與"肱"相關的術語多采用拉丁詞根,如肱骨骨折(humeral fracture)、肱桡肌(brachioradialis)等表述方式。
參考資料:
“肱”是一個漢語二級字,讀音為gōng(與“宮”“公”同音),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解剖學含義
“肱”指人體上臂,即從肘部到肩部的部分。例如“肱骨”是上臂中的主要骨骼,支撐手臂活動。
古籍《說文解字》記載:“肱,臂上也”,段玉裁進一步注釋:“厷(肱)與臂之節曰肘”。
泛指胳膊
後引申為整條手臂,如《詩經·小雅》中“麾之以肱”即揮動手臂。
字形結構
“肱”為形聲字,由“肉(月)”和“厷(gōng)”組成。篆文中“厷”像手臂彎曲狀,表示與肢體相關;“肉”則指肌肉部位。
古籍注解
《廣韻》注音“古弘切”,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強調其本義為“上臂”,并分析古代文獻中的比喻用法。
總結來看,“肱”既是一個具體的解剖學術語,又承載了深厚的文化隱喻。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說文解字》《廣韻》等古籍。
阿芒拿阿姆斯研究中心邊界拟合程式設計語言語義學傳導串聯操作定時脈沖分配器頂坐高範康尼氏綜合征分散數據輸入浮動頭磁鼓寡毛目骨痂海上鑽井平台漢明距離後發制人磺胺乙内酰脲尖酸味戒酒硫計量鬥金屬電路竣工球房嵴三硝基甲酚铵商業公會審核期事不宜遲時效述職斯特耳氏氣體測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