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n by striking only after the enemy had struck
"後發制人"是中國傳統戰略思想的重要概念,在漢英詞典中通常譯為"gain mastery by striking second"或"retaliate after the enemy strikes first"。該成語源于《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的軍事哲學,核心含義是通過觀察對手行動後制定針對性策略,最終實現反制。
從跨文化交際角度分析,《新漢英大辭典》将其定義為"adopt countermeasures in the light of the opponent's moves",強調動态應變能力。牛津大學出版社《漢英大詞典》則采用"strategic patience"作為補充釋義,突出其與現代博弈論的關聯性。
在實踐應用層面,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指出該策略包含三個遞進要素:蓄勢待發的準備階段、冷靜觀察的評估階段、精準出擊的執行階段。美國軍事學院(西點軍校)的戰略研究報告中,曾引用該概念解析中美博弈中的非對稱對抗模式。
語言學研究表明,該成語的英譯演變經曆了三個階段:早期傳教士文獻直譯為"strike after being struck",20世紀調整為"retaliatory strategy",近年學術翻譯更傾向"tactical responsiveness"的表述。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建議在跨文化語境中使用"strategic counterpunching"作為标準譯法。
“後發制人”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hòu fā zhì rén,其核心含義是在對抗中先讓對手行動,待其暴露弱點後,再抓住時機反擊以取得優勢。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在競争或對抗中不主動出擊,而是通過觀察對手的動向,等待其暴露出破綻後,再采取針對性行動制服對方。這種策略強調“以靜制動”,通過後發優勢實現逆轉。
曆史淵源
出自《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意為在軍事行動中,後發者若能搶先占據有利時機,便能掌握主動權。
“後發制人”是一種強調策略性和耐心的智慧,需建立在充分準備與敏銳洞察的基礎上。其精髓并非被動等待,而是主動創造時機,通過“後發”實現“制人”。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可參考《荀子·議兵》或現代商業戰略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