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brachial
humerus
"肱"在现代汉语中主要作为名词使用,指代人体上肢的重要部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上臂,从肩到肘的部分",对应的英文翻译为"upper arm"或医学专业术语"brachium"。该字在解剖学领域具有明确的专业指向,常构成以下核心词汇:
肱骨(humerus) 人体上肢最长的管状骨,连接肩胛骨与尺骨,构成肘关节。其解剖结构分为近端、骨干和远端三部分,近端的肱骨头与肩胛骨盂构成球窝关节,是人体活动度最大的关节之一。
肱二头肌(biceps brachii) 位于上臂前侧的梭形肌群,起端分为长、短两头,分别起于肩胛骨盂上结节和喙突,止于桡骨粗隆。主要功能为屈肘和前臂旋后,其英文名称源自拉丁语"musculus biceps brachii"。
肱动脉(brachial artery) 腋动脉的直接延续,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至桡骨颈高度,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临床常在此处测量血压,其搏动点位于肘窝内侧。
该字的古汉语用法可见《诗经·小雅》"曲肱而枕之",此处"肱"已具现代词义。在医学英语文献中,与"肱"相关的术语多采用拉丁词根,如肱骨骨折(humeral fracture)、肱桡肌(brachioradialis)等表述方式。
参考资料:
“肱”是一个汉语二级字,读音为gōng(与“宫”“公”同音),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解剖学含义
“肱”指人体上臂,即从肘部到肩部的部分。例如“肱骨”是上臂中的主要骨骼,支撑手臂活动。
古籍《说文解字》记载:“肱,臂上也”,段玉裁进一步注释:“厷(肱)与臂之节曰肘”。
泛指胳膊
后引申为整条手臂,如《诗经·小雅》中“麾之以肱”即挥动手臂。
字形结构
“肱”为形声字,由“肉(月)”和“厷(gōng)”组成。篆文中“厷”像手臂弯曲状,表示与肢体相关;“肉”则指肌肉部位。
古籍注解
《广韵》注音“古弘切”,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其本义为“上臂”,并分析古代文献中的比喻用法。
总结来看,“肱”既是一个具体的解剖学术语,又承载了深厚的文化隐喻。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说文解字》《广韵》等古籍。
阿克他宁苯膦酸币值不变的假定厂用变压器出发角袋鼠电距离丁吡胶乳地热发酸橄榄色基板橡皮过渡计划过渡系混涎颊槽板间质性肌炎教条假孕孔体积口缘中胚层尿素酶试验配合操作奇特的散热座声韧带双游离基水的听觉器的头位产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