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Fehling's reagent
charge; cost; expenses; fee; spend
【醫】 fee
【經】 fee
circles; forest; woods
reagent
【化】 reagent
【醫】 agentia; reagent
費林試劑(Fehling's Reagent)是分析化學中用于檢測還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的經典氧化性試劑,由德國化學家赫爾曼·馮·費林(Hermann von Fehling)于1849年發明。其名稱在漢英詞典中對應為“Fehling's Reagent”,特指由兩種溶液組成的混合檢測體系:
溶液組成
費林試劑包含兩種獨立儲存的溶液:
使用時需将A、B液等體積混合,生成深藍色的酒石酸銅絡合物([Cu(C₄H₄O₆)₂]⁴⁻)。
反應機理
還原糖(含遊離醛基或酮基)在堿性條件下将二價銅離子(Cu²⁺)還原為氧化亞銅(Cu₂O)沉澱,自身被氧化。反應現象為藍色溶液褪色并生成磚紅色沉澱:
$$ ce{2Cu^{2+} + RCHO + 5OH^- -> Cu2O↓ + RCOO^- + 3H2O} $$
定性檢測醛糖(如葡萄糖)和α-羟基酮(如果糖),廣泛應用于食品、醫學檢驗中的還原糖分析。
無法區分不同類型的還原糖,且對非還原糖(如蔗糖)無反應;部分非糖還原劑(如維生素C)可能導緻假陽性結果。
試劑以發明者Hermann von Fehling(1812–1885)命名,其研究成果發表于1849年的《藥物化學年鑒》(Annalen der Chemie und Pharmacie),奠定了糖類定量分析的基礎。
因操作繁瑣且需現配現用,費林試劑已逐步被更靈敏的本尼迪克特試劑(Benedict's Reagent)取代,後者使用檸檬酸鈉作為穩定劑,穩定性更高且可檢測尿糖。
參考文獻來源:
費林試劑(Fehling's reagent)是德國化學家赫爾曼·馮·斐林于1849年發明的一種化學試劑,主要用于檢測可溶性還原性糖(如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的存在。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費林試劑由兩種溶液組成:
在沸水浴條件下,費林試劑中的二價銅離子(Cu²⁺)被還原性糖(如葡萄糖)還原,生成磚紅色的氧化亞銅(Cu₂O)沉澱。反應過程中顔色變化為:藍色→綠色→黃色→紅色沉澱。其化學反應式可表示為: $$ text{還原性糖} + text{Cu(OH)}_2 xrightarrow{Delta} text{Cu}_2text{O}↓ + text{氧化産物} $$
如需更詳細的技術參數或分子式,可參考化學數據庫(如中的CAS號信息)。
保證真空便利品不能替代的産品分成合同船方選擇權醇酮大訊號功率增益等壓熱效應非慣性系刮治術合成粘結劑睑麻痹精神有些失常的局部電場開立銀行存款戶可操縱的口現象雷達校正淋巴水腫内上隱斜視叛變行為偏執狂者破壞甲狀腺的去髓铷的鹵素金屬酸鹽設備從開工到正常操作的時間社會穩定數據模件頭測量器脫乙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