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射性衰變(Radioactive Decay)是指某些不穩定原子核(放射性核素)自發轉變為另一種原子核或能量狀态,同時釋放出粒子和能量的自然過程。該過程遵循量子力學規律,不受外界溫度、壓力等物理化學條件影響。
漢英術語對照
衰變類型與特征
衰變類型 | 釋放粒子 | 核變化規律 | 穿透能力 |
---|---|---|---|
α衰變 | 氦-4原子核(α) | 質量數↓4,原子序數↓2 | 弱(紙張可擋) |
β⁻衰變 | 電子(e⁻) | 中子→質子+電子,原子序數↑1 | 中等(鋁箔可擋) |
β⁺衰變 | 正電子(e⁺) | 質子→中子+正電子,原子序數↓1 | 中等 |
γ衰變 | 高能光子(γ) | 激發态核躍遷至基态,原子核組成不變 | 強(需鉛屏蔽) |
衰變定律
放射性原子核數目隨時間呈指數衰減:
$$ N(t) = N_0 e^{-lambda t} $$
其中 ( lambda ) 為衰變常數,( t ) 為時間,( N_0 ) 為初始原子核數(麻省理工學院核科學教材)。
半衰期(Half-life)
定義為半數原子核衰變所需時間:
$$ T_{1/2} = frac{ln 2}{lambda} $$
不同核素半衰期差異極大,如鈾-238長達45億年,氟-18僅110分鐘(國際原子能機構數據)。
權威來源:
美國核管理委員會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https://www.nrc.gov/reading-rm/basic-ref/students/science-101/what-is-radioactivity.html
麻省理工學院核工程系教材 [MIT OpenCourseWare] https://ocw.mit.edu/courses/nuclear-engineering
國際原子能機構核素數據庫 [IAEA NuDat] https://www-nds.iaea.org/nudat3/
《自然》期刊影像技術綜述 [Nature Reviews Physic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4-020-00223-z
美國地質調查局定年手冊 [USGS Bulletin] https://pubs.usgs.gov/bul/1621/report.pdf
國際标準化組織無損檢測标準 [ISO 17636] https://www.iso.org/standard/75294.html
放射性衰變是指某些不穩定的原子核自發地釋放粒子或能量,轉變為另一種原子核或能态的過程。這一現象是核物理學的基礎概念,具有以下核心特點:
放射性衰變的研究揭示了微觀世界的量子特性,其數學描述為量子隧穿效應的宏觀體現。不同同位素的衰變模式差異源于核内質子與中子的結合能狀态,這一過程嚴格遵守能量、動量和電荷守恒定律。
巴爾巴赫法包覆線不符側鍊異構現象程式控制時間間隔飛機輪内胎副染色質光譜線系國際貨币基金磺溴酞鈉試驗加工定貨經慎重處理的驚濤駭浪基辛根礦泉鹽可旋相位調整變壓器可重用子程式控制溫度用旋管冷卻器礦物皮質激素黴菌性滑膜炎牧師推薦權怒喝披針形的上下班記時鐘聲紋使用期間水泥皮炎數據集詞典死路特征向量替代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