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尿道後角英文解釋翻譯、膀胱尿道後角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posterior vesicourethral angle
分詞翻譯:
膀胱的英語翻譯:
bladder; cyst; vesica
【醫】 bladder; cyst-; cysti-; cystido-; cystis urinaria; cysto-; kysto-
urinary bladder; urocyst; urocystis; Ves.; vesica; vesica urinaria
vesico-
尿道的英語翻譯:
urethra
【醫】 urethra; urethral canal; urethro-
後角的英語翻譯:
【醫】 cornua occipitale; cornua posterius
cornua posterius ventriculi lateralis; digital cavity; dorsal cornua
dorsal horn; dorsicornu; postcornu; posterior gray column
專業解析
膀胱尿道後角(Posterior Urethrovesical Angle)是盆底解剖學和婦産科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特指在靜息狀态或特定條件下(如Valsalva動作時),膀胱頸(bladder neck)與近端尿道(proximal urethra)之間形成的夾角。這個角度對于維持女性尿控功能至關重要。
解剖與功能意義
-
定義與位置:
- 膀胱尿道後角位于膀胱底部與尿道近端的連接處。在正常解剖位置下,膀胱頸和近端尿道應處于相對較高的位置,緊貼于恥骨聯合後方。
- 該角度反映了膀胱底與尿道近段之間的幾何關系。正常情況下,此角度應較小(通常被認為小于100度),表明膀胱頸和尿道近端位置良好,尿道軸相對水平,有利于腹壓傳遞時有效關閉尿道。
-
尿控機制:
- 正常的膀胱尿道後角是維持女性壓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抵抗力的關鍵因素之一。當腹壓突然增加(如咳嗽、打噴嚏、跳躍)時,壓力可同時傳遞至膀胱和近端尿道,使尿道内壓暫時高于膀胱内壓,從而防止尿液漏出。
- 若此角度異常增大(通常大于100度或顯著變鈍),常提示膀胱頸和近端尿道過度下移或旋轉(如盆底支持結構薄弱或缺陷所緻),導緻腹壓不能有效傳遞至近端尿道,尿道關閉壓不足,進而引發壓力性尿失禁。
臨床評估與意義
- 影像學評估:膀胱尿道後角最常在膀胱尿道造影(Videourodynamics, VUD) 或靜态的側位膀胱尿道造影(Lateral Cystourethrography) 中進行測量。患者在靜息狀态和最大用力(Valsalva)時的X光側位片上,通過特定的參考點(如膀胱頸、尿道軸、恥骨聯合下緣等)連線來測量該角度。
- 壓力性尿失禁的診斷指标:異常增大的膀胱尿道後角是診斷解剖性壓力性尿失禁(尤其是尿道高活動性類型)的重要影像學征象之一。它直觀地反映了盆底支持結構(特别是恥骨尿道韌帶和盆筋膜腱弓)對膀胱頸和尿道近端支撐作用的減弱或喪失。
- 手術指導:對于因膀胱尿道後角增大導緻壓力性尿失禁的患者,手術(如無張力尿道中段懸吊術 - TVT/TOT)的目标之一就是恢複膀胱頸和近端尿道的正常解剖位置,減小後角,從而恢複有效的尿控機制。
漢英對應與總結
- 中文:膀胱尿道後角 - 指膀胱頸與尿道近段之間形成的夾角,是維持女性尿控的重要解剖結構。
- 英文:Posterior Urethrovesical Angle (PUV Angle) - The angle formed between the bladder neck and the proximal urethra. Its integrity is crucial for female urinary continence, particularly in preventing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An abnormally wide angle is a key radiographic sign of urethral hypermobility.
權威參考來源
- 《婦産科學》(第9版),謝幸,孔北華,段濤 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該教材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章節詳細闡述了盆底解剖、壓力性尿失禁的發病機制及診斷,包含對膀胱尿道後角的描述和臨床意義的說明。
- 《坎貝爾-沃爾什泌尿外科學》(Campbell-Walsh Urology)(第12版),Alan J. Wein 等主編,Elsevier。這部國際權威的泌尿外科巨著在女性泌尿學(Female Urology)及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相關章節中,深入探讨了膀胱尿道連接部的解剖、尿控生理學以及影像尿動力學評估,明确包含膀胱尿道後角的概念、測量及其在SUI病理生理中的作用。
- 《實用泌尿外科手冊》,孫穎浩 主編,人民軍醫出版社。該手冊在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的診斷部分,介紹了影像學檢查(如膀胱尿道造影)的應用,并提及膀胱尿道後角作為評估尿道支持結構狀态的指标之一。
- 《英漢醫學詞典》(第4版),陳維益 等主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該詞典提供了“膀胱尿道後角”的标準英文對應術語“Posterior Urethrovesical Angle”。
網絡擴展解釋
膀胱尿道後角是泌尿系統解剖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膀胱與尿道連接處的角度結構。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正常狀态
膀胱尿道後角指膀胱底部與尿道連接處的後側角度。正常情況下,該角度應保持閉合狀态,以維持尿液儲存功能。根據研究:
- 正常角度範圍:尿道後壁與膀胱三角底部形成的角度通常為90°–100°(生理閉合狀态),而膀胱三角區的解剖角度約為180°。
二、功能意義
該角度的閉合主要依賴盆底肌群(如恥尾肌)的支撐,防止腹壓增高時(如咳嗽、運動)尿液漏出,是控制壓力性尿失禁的關鍵結構。
三、異常開放的原因與影響
當膀胱尿道後角開放時,可能出現以下情況:
-
病理因素
- 盆底肌松弛:常見于分娩損傷、衰老等,導緻支撐力下降。
- 炎症或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可能引發局部組織松弛或瘢痕形成。
- 神經源性膀胱:神經功能障礙影響肌肉協調性。
-
生理因素
- 妊娠或産後因子宮壓迫及激素變化,可能暫時性導緻角度開放。
-
症狀表現
主要表現為壓力性尿失禁(如漏尿),嚴重時可能伴隨排尿困難、尿頻尿急,甚至腎積水風險。
四、診斷與處理建議
-
非手術治療
- 盆底肌鍛煉(如凱格爾運動)可增強肌肉張力。
- 藥物治療:針對感染可使用頭孢類或喹諾酮類抗生素。
-
手術治療
適用于嚴重結構異常或保守治療無效者,如膀胱頸懸吊術等。
五、注意事項
- 若出現相關症狀,建議及時就醫明确病因,避免延誤治療。
- 産婦或術後患者需注重康複鍛煉及生活習慣調整(如避免久坐、戒煙酒)。
以上信息整合自多個權威醫學來源,如需更詳細内容可參考相關網頁原文。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不允許的參數分類法和非參數分類法菖蒲油成本估計單儲蓄資本單垂直鍵防蝕劑分泌性食物反應負裕度工藝革新過失駕車固有同構哈格曼特征回降價格睑球全粘連晶間裂紋客套話來回麥克伯尼氏征漫談毛基體米諾斯内層電位破壞清潔者嗉囊試法梭狀螺旋菌口炎條件概率通道排隊塗擦法的圖形着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