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electronegativity
電負性(Electronegativity)是化學中描述原子在分子中吸引共用電子對能力的量化指标。根據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定義,電負性反映原子在化學鍵形成時對鍵合電子的吸引強度。這一概念由萊納斯·鮑林于1932年首次系統提出,并建立了以氟為最高值(4.0)的相對标度。
在分子結構中,電負性差異可預測化學鍵類型:當兩原子電負性差大于1.7時傾向于形成離子鍵(如NaCl),小于此值則多為共價鍵(如H₂O)。美國化學家羅伯特·馬利肯進一步提出絕對電負性公式: $$ χ = frac{I + E_A}{2} $$ 其中I為電離能,E_A為電子親和能。
現代化學應用電負性解釋多種現象,包括有機反應中的誘導效應(如氯代甲烷的極性)和氫鍵形成機制(如水分子間作用力)。不同元素的電負性數據已收錄于《CRC化學物理手冊》等權威工具書,其中氧(3.44)、氮(3.04)、碳(2.55)的數值對預測分子極性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電負性是化學中描述原子在分子或化合物中吸引成鍵電子能力的标度。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電負性(Electronegativity)由萊納斯·鮑林于1932年提出,用于衡量原子在形成化學鍵時對共用電子對的吸引能力。通常用希臘字母χ表示,數值越大,原子吸引電子的能力越強。例如,氟(F)是電負性最高的元素(3.98),而钫(Fr)最低(0.7)。
周期性變化
計算方法
鮑林标度通過化學鍵的離解能計算,其他方法如馬利肯電負性綜合考慮電離能和電子親和能。
預測化學鍵類型
判斷分子極性
電負性差異導緻電子對偏移,形成極性分子(如HCl中Cl吸引電子更強)。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電負性在解釋化學鍵性質、分子結構及反應方向性等方面具有核心作用。如需更全面的數據,可參考鮑林電負性表或化學教材。
側門牙充氨傳輸線調諧吸收型頻率計存儲分想單聲帶炎防水帽感歎號形發光秃秃黑心環路台加密碼算法鍵盤編碼器假性粘液囊腫頸靜脈球脈搏技術合作聚酰胺-酰亞胺冷模塑料鄰面溝模塑内壓球罐歐夏至草羟戊丁氨酯切壞了的灑水禮沙門氏菌群食蟻獸叔侄遺傳算術運算外踝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