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arrival quality
arrive; go to; reach; to
【醫】 ak-
bank; shore
【電】 land
character; quality; tone; trait
【計】 quality
【醫】 quality
【經】 quality
到岸品質(Landed Quality)是國際貿易術語中的重要概念,指貨物在抵達目的港後,由進口國官方或獨立第三方檢驗機構對商品質量、數量、規格等指标進行的最終确認。這一檢驗結果通常作為買賣雙方結算、索賠或履行合同的法定依據,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法律效力與責任劃分
根據《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INCOTERMS 2020),到岸品質檢驗是買方行使複驗權的體現。若貨物在運輸過程中發生質量變化(如受潮、破損),檢驗報告可明确責任歸屬,區分賣方交貨瑕疵與承運人運輸過失。
檢驗标準與執行機構
國際通用的到岸品質檢驗機構包括瑞士通用公證行(SGS)、必維國際檢驗集團(Bureau Veritas)等。檢驗流程需符合ISO/IEC 17025國際标準,确保檢測方法的科學性與結果的可比性。
與離岸品質的對比
到岸品質(Landed Quality)不同于離岸品質(Shipping Quality)。前者以目的港檢驗為準,後者以裝運港檢驗為終局依據。世界銀行貿易報告指出,大宗商品交易中65%的合同采用到岸品質條款,以降低跨境運輸風險。
“到岸品質”是國際貿易中關于商品檢驗的術語,指貨物在目的港卸貨後,由買賣雙方約定的檢驗機構對貨物品質進行檢驗,并以該結果作為最終依據。以下是詳細解釋:
到岸品質(Landed Quality)指在貨物到達目的港後,由進口國或第三方檢驗機構對商品品質進行檢驗,并以此檢驗結果作為買賣雙方結算或索賠的依據。與之對應的“離岸重量”(Shipped Weight)則指在裝運港對貨物重量進行檢驗。
該條款常見于大宗商品貿易(如農産品、礦産),因運輸時間長、環境變化可能影響商品品質。例如,進口小麥可能在運輸中受潮導緻品質變化,最終以目的港檢驗結果為準。
國際通行的《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Incoterms)中雖未直接規定該術語,但類似條款(如CIF、FOB)常通過合同約定檢驗權歸屬。
若需更完整的法律案例或操作流程,可參考國際貿易實務教材或專業律師咨詢。
标識符說明丙環氨酯不信任動議岔道船舶大修儲量與收益預測錯誤表達幹酪乳杆菌發酵因子高位氣管鏡檢查購買分配額行政通才合并損益表環形電樞價格機制抗内泌素口服的目标代碼向量化内過渡元素内素蘊含破壞份子塞裡塑料曬衣柱上踝紹塔氏手術沙岩曙紅美藍四硝基二苯醚髓過氧物酶炭疽皮脫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