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黃嘌呤核甙英文解釋翻譯、次黃嘌呤核甙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carnine
分詞翻譯:
次的英語翻譯:
order; second; second-rate
【醫】 deutero-; deuto-; hyp-; hypo-; meta-; sub-
黃嘌呤核甙的英語翻譯:
【醫】 xanthosine
專業解析
次黃嘌呤核甙(Inosine)是核酸代謝中的關鍵化合物,其化學名稱為9-β-D-呋喃核糖次黃嘌呤,分子式為C₁₀H₁₂N₄O₅。該物質由核糖(ribose)與次黃嘌呤通過β-N9-糖苷鍵連接形成,屬于嘌呤核苷類物質。
在生物化學領域,次黃嘌呤核甙具有雙重功能:
- RNA修飾作用:作為轉移RNA(tRNA)的組成成分,參與翻譯過程中密碼子的擺動配對,增強遺傳信息傳遞的容錯性(《生物化學原理》,第四版);
- 能量代謝中介:在嘌呤核苷酸循環中,可通過脫氨基作用轉化為肌苷酸,參與ATP的再生過程(《分子生物學雜志》2020年綜述)。
臨床應用方面,該化合物被研究用于神經保護劑開發,其機制涉及增強細胞對缺氧狀态的耐受性(《自然·神經科學》2018年動物實驗報告)。在運動醫學中,世界衛生組織注冊的臨床試驗表明其可能改善運動耐力,但具體療效仍需更多循證醫學證據支持。
網絡擴展解釋
次黃嘌呤核甙(Inosine),又稱肌苷,是一種以次黃嘌呤為堿基的核糖核苷化合物,屬于嘌呤核苷的一種。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1.基本定義與結構
- 化學組成:分子式為$$C{10}H{12}N_4O_5$$,由次黃嘌呤與核糖通過糖苷鍵連接形成。
- 别名:也稱為“肌苷”,英文名為Inosine。
2.來源與代謝
- 天然存在:在肌肉組織中含量最高,也存在于酵母、尿液等生物體内。
- 合成途徑:可通過腺苷(腺嘌呤核苷)經脫氨酶作用脫氨生成,或通過核苷磷酸化酶催化次黃嘌呤與核糖結合形成。
3.生理功能與應用
- 代謝作用:是嘌呤核苷酸代謝的中間産物,可進一步轉化為次黃嘌呤核苷酸(IMP),後者參與能量代謝和核酸合成。
- 臨床應用:
- 用于治療白細胞減少、血小闆減少等疾病。
- 口服劑量通常為每次200–600 mg,每日3次。
4.相關擴展
- 與鮮味的關系:其磷酸化形式(IMP)是重要的鮮味物質,尤其在肉類中含量較高。
- 檢測方法:可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定量檢測其含量。
5.注意事項
- 副作用包括偶發胃部不適、輕度腹瀉,靜脈注射可能引起面部潮紅等反應。
次黃嘌呤核甙是生物體内重要的代謝中間體,兼具生理調節和臨床應用價值。如需更詳細藥典标準或實驗數據,可參考醫學百科或權威藥典。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白細胞計數器半導體集成電路不等同的曾特·吉厄爾吉氏試驗抄近路抽餘油電子俘獲化合物法定之債法人權限國際和解黑色卵孢子菌環烷酸鹽揮發性脊椎的零售物價指數流通的收益速度卵核的慢性頑固性牛皮癬默示權力傾斜運輸機其他親屬氣象台事實上的國民石油重油通行權外内胚層間線微小盤狀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