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ulmoogra
【醫】 Gynocardia odorata; 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re
semen chaulmoograe; semen hydnocarpi
paint; fat; grease; oil
【化】 oil
【醫】 elaeo-; eleo-; oil; Ol; olea; oleo-; oleum
大風子油(英文:Chaulmoogra Oil)是一種從大風子科植物(如大風子 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或同屬植物)的種子中提取的脂肪油。在傳統醫學和現代藥學中具有特定應用價值,以下是其詳細釋義:
大風子油呈黃色至棕黃色半固體脂肪狀,具特殊氣味。其原料大風子主要分布于東南亞及中國雲南、廣西等地,種子經壓榨或溶劑萃取法制得油脂。英文術語Chaulmoogra Oil 源于印度梵語名稱,國際通用名為 Oleum Chaulmoograe。
傳統應用
在中醫典籍中記載其性熱、味辛,有毒,歸肝、脾經。傳統用于治療麻風、梅毒、疥癬等皮膚病,常外敷或配制藥劑。
英文釋義:Historically used in Ayurvedic and Chinese medicine for leprosy and skin infections.
現代藥理
主要活性成分為大風子酸(Chaulmoogric acid)、副大風子酸(Hydnocarpic acid)等環戊烯脂肪酸,具有抗分枝杆菌作用,曾為20世紀初治療麻風病的重要藥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
明确收錄大風子油标準,規定其性狀、理化指标及檢測方法。
→ 來源:國家藥典委員會官網
《中藥大辭典》(第二版)
詳述大風子油的制備工藝及毒性控制要求,強調需炮制減毒後使用。
→ 來源: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PubMed學術文獻
研究證實大風子酸衍生物對耐藥性結核杆菌的抑制作用(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8)。
→ 來源:PubMed ID: 29427622
大風子油具毒性,内服可緻嘔吐、溶血,現代臨床已較少使用,由合成藥物替代。外用需遵醫囑,避免接觸黏膜。
大風子油是一種從中藥大風子的種仁中提取的油劑,其詳細解釋如下:
大風子油來源于大風子科植物海南大風子或大風子的幹燥成熟種仁,通過冷壓法制取。常溫下呈黃色或黃棕色脂肪油,20℃以下凝結為類白色軟塊,相對密度為0.940-0.960(25℃),氣味微弱,味微辛烈。
性味辛、熱,歸肝、腎、脾經,具有毒性。内服可能引起嘔吐、視力損傷等副作用,需嚴格遵醫囑。
大風子油是傳統中藥中的外用良藥,尤其對頑固性皮膚病有獨特療效,但因其毒性需嚴格遵循用法用量。如需内服,務必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更多信息可參考《本草綱目》及相關中醫藥典籍。
表面帚化彼得遜氏袋次要服務區單液電池蹈第一跖骨縮短紅砷鎳礦鹼性砷酸鹽節點結構數據項金青銅浸嘴肌神經痛克魯克斯氏鏡片螺紋滾模棉子糖米甯氏燈腦橋背部歐勃氏營養不良潑尼立定二乙氨乙酯前導序列齊次線性方程組全套披甲守聽區域水玻璃水壓力輸尿管炎統計學的土地契約位移轉變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