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單位(Ångström unit,符號Å)是物理學和化學中用于表示微觀尺度(如原子、分子和光波長)的長度計量單位。以下從漢英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計量屬性
1埃(1 Å)定義為10⁻¹⁰米(0.1納米),即:
$$ 1 Å = 1 times 10^{-10} m $$
該單位適用于測量原子直徑(約1-2 Å)、化學鍵長(如C-C鍵約1.54 Å)及可見光波長(4000-7000 Å)。
命名來源
以19世紀瑞典光譜學家安德斯·埃斯特倫(Anders Jonas Ångström)命名,表彰其在光譜學中對光波長的開創性研究。
X射線衍射技術中,埃單位用于精确測定晶體中原子的排列間距。例如,矽晶體晶格常數為5.43 Å。
蛋白質三維結構解析(如通過冷凍電鏡技術)常以埃級分辨率描述分子構象,如DNA雙螺旋直徑約20 Å。
單位 | 換算關系 | 使用場景示例 |
---|---|---|
納米(nm) | 1 nm = 10 Å | 半導體工藝制程 |
皮米(pm) | 1 Å = 100 pm | 原子核尺度測量 |
國際單位制 | 1 Å = 0.1 nm | 标準化科學文獻 |
定義埃為非SI單位但允許在特定領域使用(文件編號:IUPAP Red Book 2019)。
明确埃與納米的換算關系及曆史沿革(Wiley出版社,第7章)。
注:因搜索結果未提供具體網頁鍊接,參考文獻來源依據學術出版物及國際标準文件标注。
埃(符號為Å)是一個非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主要用于描述微觀尺度。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埃(Å)= $10^{-10}$米=0.1納米。該單位常用于表示原子尺寸、分子鍵長及光波波長等微小長度。
為紀念19世紀瑞典物理學家安德斯·約納斯·埃格斯特朗(Anders Jonas Ångström)而命名。他在光譜學研究中首次系統使用這一單位。
埃雖非國際單位制(SI),但在晶體學、原子物理等領域仍被保留使用,因其更適配微觀尺度描述的便捷性。
作為漢字,“埃”本意為塵土(如“塵埃”),與單位含義無關。
如需更多技術細節(如符號輸入方法),提供的操作指南。
草酸亞鐵插管者船貨擔保初始區域鑒别器等厚幹涉地面電台非流動性富烯工程機械輪胎股權公司法後縱隔切開術間隙配合結節下的浸漬清漆肌炎的口頭租借拉旦尼鞣酸羅符辛氏征玫紅酸鹽破缺面上訴狀山榄果生物運動描記器濕潤雙級齒輪傳動熟成樹脂砂四人對抗賽頭腦性兩側共濟失調脫氣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