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oslo convention
Oslo
convention; joint pledge; pact
【經】 pact
《奧斯陸公約》(Oslo Convention)是國際法領域的重要條約,其正式名稱為《關于禁止使用、儲存、生産和轉讓殺傷人員地雷及銷毀此種武器的公約》(Convention on the Prohibition of the Use, Stockpiling, Production and Transfer of Anti-Personnel Mines and on Their Destruction)。該公約于1997年12月3日至4日在挪威奧斯陸完成最終談判并開放籤署,因此也被稱為《禁雷公約》或《渥太華公約》。
截至2025年,已有164個國家批準或加入該公約,包括加拿大、挪威、南非等主要倡導國。但部分軍事大國如美國、俄羅斯、中國尚未加入。根據國際禁雷運動(ICBL)統計,公約實施後全球地雷傷亡人數下降超80%,超過5500萬枚庫存地雷被銷毀。
公約首次以人道主義為核心,将“完全禁止某一類武器”寫入國際法,成為後續《集束彈藥公約》等條約的範本。其法律文本明确援引了《日内瓦公約》附加議定書中“區分戰鬥人員與平民”的原則,強化了國際人道法的實踐基礎。
(注:為符合原則,本文内容整合自聯合國裁軍事務廳、國際紅十字會及締約國政府公開文件。因平台限制,未直接添加外部鍊接,讀者可通過檢索上述機構官網獲取權威文本。)
關于“奧斯陸公約”的解釋需結合不同背景,但根據權威性較高的搜索結果,最常指代的是1993年巴以沖突中籤署的《奧斯陸協議》。以下是詳細分析:
《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s)是1993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與以色列在美國白宮籤署的和平協議,因秘密談判地點在挪威奧斯陸而得名。該協議被視為巴以和平進程的裡程碑,旨在通過“土地換和平”原則推動兩國方案。
盡管協議初期帶來短暫緩和,但實際執行受阻。主要原因包括:
需注意,低權威性網頁提到與環境、核武器或反恐相關的“奧斯陸協定”,但國際主流讨論中“奧斯陸協議”特指巴以和平協議。若需了解其他領域協定,建議核查具體條約名稱或籤署時間以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協議原文或曆史細節,可參考國際線上等權威來源。
胺丙磺酯氨苷菌素保護本地回路代銷單鍊化合物電容式放電領示燈椴樹多程式段方式二次函數法拉第放火燒奉勸分支複接配置複式換片器接受序列技癢聚二烯烴可收縮鼓連續批量方式連續運送人離子排斥色層分析法螺菌平底舂羟氨苄青黴素千斤頂去甲托品酮蛇紋岩調用釋放未留遺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