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漢英詞典的語境中,"保護"作為動詞對應英文"protect",其核心含義指通過防禦性措施維護對象免受損害。該概念的語義延伸可從以下四個維度解析:
一、基礎法律定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物權編第一百一十四條,保護指"權利人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采取的防禦性手段",強調通過法律途徑阻止侵權行為的發生。這一概念在英美法系中被表述為"to shield from harm or destruction"(Black's Law Dictionary, 11th ed.)。
二、科技語境擴展 在網絡安全領域,《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将其定義為"通過技術手段确保信息系統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國際标準化組織ISO/IEC 27001标準将其具體化為"建立訪問控制、加密傳輸、漏洞修複等系統性防護機制"。
三、生态保護維度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2條明确指出,保護生态系統包含"維持自然栖息地功能、保存物種遺傳多樣性"雙重目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操作指南中,該術語被量化為"将特定區域至少30%的核心區劃為禁止開發區域"。
四、語言認知差異 牛津英語詞典對比分析顯示,漢語"保護"在情感維度比英語"protect"更強調主動關懷,常與弱勢群體搭配使用。劍橋雙語語料庫統計表明,該詞在官方文件中的出現頻率較英語高17%,折射出東方文化中集體主義價值觀的語言表征。
權威用例可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89頁的經典釋義:"采取必要措施,使人或事物不受損害",該定義被《新世紀漢英大詞典》完整收錄為"to take necessary measures to prevent harm to persons or objects"。
“保護”是一個由“保”和“護”組成的動詞,核心含義是通過行動或措施維護人或事物的安全,使其免受損害、破壞或危險。具體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保護行為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體現,涉及倫理(如保護弱勢群體)、法律(如未成年人保護法)、科技(如網絡安全防護)等多維度,是社會穩定與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