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天文與農耕文化的重要節點。從漢英詞典角度解析,“冬至”對應的英文為“Winter Solstice”,其中“solstice”源自拉丁語“solstitium”,意為“太陽靜止”,指太陽直射點到達南回歸線的時刻。以下從天文、文化、習俗三方面詳述其内涵:
天文意義
冬至通常出現在公曆12月21日至23日,此時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這一現象源于地球公轉軌道與自轉軸傾斜的共同作用,标志着北半球進入寒冬,南半球則迎來盛夏。中國古人通過圭表測影确定冬至日期,并以此校正曆法,如《周髀算經》中記載“冬至晷長丈三尺”。
文化内涵
冬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視為陰陽轉換的樞紐。《易經》提出“冬至一陽生”,認為此時陰氣至極而陽氣始萌。漢代起,冬至被列為官方祭天節日,北京天壇的圜丘壇至今保留明清帝王祭天儀式遺迹。此外,冬至在農曆中具有曆元意義,部分曆法以冬至為一年起點,如《太初曆》。
民俗實踐
中國各地形成多樣冬至習俗,體現地域特色:
全球其他文化中,冬至同樣具有特殊地位。古羅馬農神節(Saturnalia)、北歐尤爾節(Yule)均與冬至相關,體現人類對自然節律的共同觀察(大英博物館冬至專題)。
冬至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具有自然與人文雙重内涵。以下從多個維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每年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交節,此時太陽到達黃經270°,直射南回歸線。古稱“冬節”“亞歲”或“長至節”,在周代已有觀測記錄,是曆史上最早确立的節氣之一。
“至”意為“極緻”,指太陽直射點南移至極限後開始北返,而非“到來”之意。古人認為此時“陰極之至,陽氣始生”,陰陽交替,萬物萌動。
若需了解更詳細的習俗或曆史演變,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安全火柴當場交貨膽囊腺管燈絲對合模型多缸動力機法官的裁判權鋒刃背部分開性脫位符號表控制弓形嵴鼓膜炎行政會計含氯脂族化合物黃癬惠斯通電橋角蝰脊柱内的局間中斷線舉例具體而微離子相互作用内進汽氣溜丘疹狀粟疹山醇聲波接收石英諧振器四碘代鄰苯二酸酐提供貸款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