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霍亂(European Cholera)的漢英詞典釋義與醫學解析
歐洲霍亂(英文:Asiatic cholera 或Epidemic cholera)指19世紀在歐亞大陸大規模流行的霍亂疫情,病原體為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該詞在中文語境中強調其曆史地理屬性,而英文術語則側重病原起源(亞洲)與流行特征。
大流行溯源
19世紀初,霍亂從印度恒河流域經貿易路線傳播至歐洲,引發多次跨洲大流行(如1817-1824年、1829-1851年)。歐洲因衛生設施落後,疫情死亡率高達50%,成為近代公共衛生改革的重要推動因素。
來源:世界衛生組織(WHO)疫情史料庫
病原學與傳播
霍亂弧菌通過污染水源或食物傳播,感染後引發急性腹瀉、脫水及電解質紊亂。典型症狀包括“米泔水樣便”和循環衰竭,未經治療者病死率超50% 。
來源:美國疾控中心(CDC)霍亂專題報告
來源:《柳葉刀》傳染病學分冊
來源:獸醫病理學權威期刊Veterinary Microbiology
注:本文基于流行病學史及國際醫學共識編寫,核心内容引自WHO、CDC及權威學術期刊。
歐洲霍亂指19世紀在歐洲大規模流行的霍亂疫情,屬于霍亂全球大流行的一部分。以下是詳細解釋:
霍亂是由O1或O139群霍亂弧菌引起的烈性腸道傳染病,通過污染的水或食物傳播,臨床表現為劇烈腹瀉、嘔吐及脫水,嚴重者可緻命。歐洲霍亂特指19世紀在歐洲暴發的多次疫情,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流行期間(1826-1837年)的嚴重傳播。
歐洲霍亂促使全球重視飲用水安全,世界衛生組織将霍亂列為國際檢疫傳染病。當前霍亂在非洲、亞洲等地仍有流行,但通過清潔供水、疫苗接種和及時補液治療可有效控制。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或防控措施,可參考權威醫學文獻或曆史記錄。
半屈丙吡胺不能接受超額收益能力單獨實體定界叩診分類合并程式包複仇格式名稱紅疹換檔鍵昏糊加成化合物加米法爾柯楠聯合組織立竿見影栗鼠屬面向隊列的萘黴素尿抗潰瘍素起飛氫離子範圍親寄生物性雙金屬片蓋輸卵管漏鬥隨機問題俗世的酞酸二甲酯搪瓷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