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rwoman; aviatress; avitrice; birdwoman
“女飛行家”是漢語中對女性航空先驅者的專稱,指在航空領域具有專業技術與卓越成就的女性從業者。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與《牛津英漢雙解航空詞典》的雙語對照,該詞對應的英文翻譯為“female aviator”或“woman aviator”,特指通過專業訓練并取得合法飛行資質的女性飛行員。
在航空史上,國際婦女航空協會(The Ninety-Nines)的檔案顯示,該詞最早見于1930年代報道阿梅莉亞·埃爾哈特(Amelia Earhart)跨大西洋飛行的中文報刊。中國民航博物館的文獻記載,我國首位女飛行家李霞卿于1935年獲得瑞士航空執照,其事迹被收錄于《中國大百科全書·航空航天卷》。
該術語包含三層核心語義:
根據國際航空婦女協會(ISA+21)的2024年報告,全球現役女飛行家占比已從1970年的0.3%提升至5.1%,其中中國民航系統注冊的653名女飛行家,主要分布在運輸航空與應急救援領域。
“女飛行家”是一個漢語詞彙,指代從事飛行事業的女性專業人員,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詞義
該詞對應英文中的airwoman()和aviatrix(),直譯為“女性飛行員”或“女性飛行專家”。兩者均強調女性在航空領域的職業身份,涵蓋駕駛飛機、參與飛行任務等專業活動。
曆史背景
20世紀初期至民國時期,女性飛行員在全球範圍内屬于先驅群體。例如中國早期的顔雅清、李霞卿、鄭漢英(),她們不僅是飛行員,還通過飛行表演、國際交流推動航空事業發展,具有開拓性意義。
現代應用
當代語境中,“女飛行家”可指代民航女性飛行員、軍用航空女駕駛員,以及從事航空科研的女性專家。需注意與“空姐”(乘務員)區分,前者側重飛行操作,後者側重客艙服務()。
語言用法
社會意義
該詞反映了女性突破傳統職業限制、參與高難度技術領域的努力,尤其在早期航空史中具有性别平等象征意義()。
若需了解具體人物事迹或航空史案例,可參考提到的《飛天名媛:中國第一代女飛行家三人傳》。
表入口丙酸基沉痛電樞磁通量地筍屬動力輪厄倫美厄合成複方蜜蜂花醑浮碼頭改道格雷維特鉻酸電池矽酸乙酯基礎代謝經額的頸淋巴結浸漬的類屬相聯運人明礬塊尿道壓肌農産品價格擔保氣管中部切開術日冕容積克分子升線二波的視覺銳度水合蒎醇束間束變性索價低于常價外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