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age incidence
age; time of life; year
【醫】 aet.; aetas; age
【經】 age
【醫】 incidence; incidence rate
年齡發生率(Age-specific Incidence Rate)是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指特定時間段内某一疾病或健康事件在特定年齡群體中的新發病例比例。該指标通過量化不同年齡段人群的健康風險差異,為疾病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從漢英詞典視角分析,中文術語“年齡發生率”對應英文表述為"age-specific incidence rate",其中“發生率”強調新發病例的統計(incidence),而非患病總數(prevalence)。例如《牛津流行病學詞典》指出,該術語需滿足三要素:明确年齡分層、限定觀察周期、排除既往病例。
在權威醫學研究中,年齡發生率的計算遵循标準化公式:
$$
text{年齡發生率} = frac{text{某年齡段年内新發病例數}}{text{該年齡段同期暴露人口總數}} times 10^n
$$
其中n為換算系數,多采用10萬人口基數(n=5)。世界衛生組織《疾病監測手冊》強調,這種計算方法能有效消除人口年齡結構差異對統計結果的幹擾。
典型應用場景包括: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在《癌症統計學報告》中特别指出,乳腺癌年齡發生率曲線呈現雙峰特征,40-50歲與60-70歲分别為發病高峰段,該發現直接影響了早期篩查指南的修訂。
術語辨析方面需注意:
英國醫學雜志(BMJ)系統回顧研究證實,精确計算年齡發生率可提升疾病預測模型的準确度達23%,特别是在阿爾茨海默病等年齡相關疾病的預測中表現顯著。
主要參考文獻來源:
“年齡發生率”是流行病學和統計學中常用的術語,指特定年齡群體在某一時期内新發生某事件(如疾病、健康問題等)的頻率。以下是詳細解析:
核心定義
該指标的計算公式通常為:
$$
text{年齡發生率} = frac{text{某年齡段新發生病例數}}{text{該年齡段同期總人口數}} times K
$$
其中,( K ) 為比例系數(常用千分比或十萬分比)。例如,若某地30-40歲人群一年内新發糖尿病100例,該年齡段人口為10萬,則年齡發生率為100/100,000 × 100,000 = 100/10萬。
應用場景
與相關術語的區别
數據意義
高年齡發生率提示該年齡段人群面臨更高的健康風險,需針對性加強篩查或健康管理。例如,肺癌在老年人群中年齡發生率顯著上升,可能與長期吸煙或環境暴露有關。
如需具體案例或擴展計算方式,可參考流行病學教材或公共衛生統計資料。
邊緣成本出列觸殺殺蟲劑出庭辯護儲蓄傾向氮固定蝶枕縫多數代表制二甲花翠苷浮渣導管共享邏輯字處理光電反射計換頁符毀改文件假造金銀絲局部振蕩管抗鏽漆空軍基地流鐵催化法路徑尋找門的氫波上升時間收羅塔底産品投資醞釀階段未攤還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