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age incidence
age; time of life; year
【医】 aet.; aetas; age
【经】 age
【医】 incidence; incidence rate
年龄发生率(Age-specific Incidence Rate)是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指特定时间段内某一疾病或健康事件在特定年龄群体中的新发病例比例。该指标通过量化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健康风险差异,为疾病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从汉英词典视角分析,中文术语“年龄发生率”对应英文表述为"age-specific incidence rate",其中“发生率”强调新发病例的统计(incidence),而非患病总数(prevalence)。例如《牛津流行病学词典》指出,该术语需满足三要素:明确年龄分层、限定观察周期、排除既往病例。
在权威医学研究中,年龄发生率的计算遵循标准化公式:
$$
text{年龄发生率} = frac{text{某年龄段年内新发病例数}}{text{该年龄段同期暴露人口总数}} times 10^n
$$
其中n为换算系数,多采用10万人口基数(n=5)。世界卫生组织《疾病监测手册》强调,这种计算方法能有效消除人口年龄结构差异对统计结果的干扰。
典型应用场景包括: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癌症统计学报告》中特别指出,乳腺癌年龄发生率曲线呈现双峰特征,40-50岁与60-70岁分别为发病高峰段,该发现直接影响了早期筛查指南的修订。
术语辨析方面需注意:
英国医学杂志(BMJ)系统回顾研究证实,精确计算年龄发生率可提升疾病预测模型的准确度达23%,特别是在阿尔茨海默病等年龄相关疾病的预测中表现显著。
主要参考文献来源:
“年龄发生率”是流行病学和统计学中常用的术语,指特定年龄群体在某一时期内新发生某事件(如疾病、健康问题等)的频率。以下是详细解析:
核心定义
该指标的计算公式通常为:
$$
text{年龄发生率} = frac{text{某年龄段新发生病例数}}{text{该年龄段同期总人口数}} times K
$$
其中,( K ) 为比例系数(常用千分比或十万分比)。例如,若某地30-40岁人群一年内新发糖尿病100例,该年龄段人口为10万,则年龄发生率为100/100,000 × 100,000 = 100/10万。
应用场景
与相关术语的区别
数据意义
高年龄发生率提示该年龄段人群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需针对性加强筛查或健康管理。例如,肺癌在老年人群中年龄发生率显著上升,可能与长期吸烟或环境暴露有关。
如需具体案例或扩展计算方式,可参考流行病学教材或公共卫生统计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